这是从走财富自由之路的第22篇文章,这一期要打磨的概念是,资本量级的差异。
尊重资本量级的差异一、思考与行动
你最近一次脑子里冒出“有钱了不起啊?”这个念头是什么时候?针对什么事儿?针对什么人?今天反思的话,哪儿不对了?
有钱没什么了不起,这个多少有点仇富的心态,这种心态在自己学习得到后已经被合理合法变得有钱是受人尊重的行为的想法所替代。随着年龄增长和家庭费用支出的增长对“钱”的认识越来越深,感受到没钱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能感觉到钱成了制约自身发展和影响幸福的最主要矛盾。之前看到别人的文章《你生活中的麻烦90%都可以用“钱”解决》,我自己感觉自身来看这个比例还要更高,应该有95%。当然这些判断还是很主观的,也没有什么推理依据,主要是因为没有尝过过当“有钱人”的滋味,只是自己臆想。
如何才能使你自己把“有一定的积蓄”真正当作刚需?
对于“有一定积蓄”,文章里是说有1万元的稳定积蓄可以超越60%的成年人了,有50万左右能进到全球80%之前,有500万可以进全世界1%有钱人的行列了。这些数字想想挺简单的,如果不细想甚至瞬间觉得自己还不错。但对照自己的现状才看清,也许并没有那么乐观。首先中国人口14亿人,1%是1400万,现在居住的北京人口2100万,北京房子700万套。粗略算一下,如果没房子那瞬间就是比1/3的人穷,再进一步想3个人里最少有一个比你有钱。呵呵,虽然这个简单的推理似乎很不充分,但是第一次采取递进推理的方式来表达,不严谨也留着吧,当做成长的痕迹。其实自己想说明,即使你有500万,也可能在自己的城市比1/3的人穷。况且500万在哪呢?
如果“有一定的积蓄”对你来说确实是刚需,你因此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
要做的事情
1.努力干好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2.投资自己,不断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
3.认真的对待“积蓄”这个行为。
4.认真筛选必要的消费。
5.向那些有钱人学习,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对的,而不是见着有钱人就产生仇富心态。
6.把赚钱当作刚需,而不是花钱。
不能做的事
1.对自己的进出账目,心里没数,胡乱任性开支。
2.激情消费,不进行合理规划,进行大额支出。
3.不锻炼身体,不注意休息,让自己的身体得病。
二、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1.自我保护机制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内嵌着一个自我保护机制,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尽量去保证自己,不会产生心理崩溃。长得丑的姑娘会因为自己收不到情书而解释为我没有他们那么不正经。有的人不怎么会说话,经常得罪人,却对自己解释说,我这个人就是不会拐弯抹角。上学的时候学不好,就说现在成绩好的将来不一定过得好。
这些所谓的解释是让自己舒服的解释,却不是正确的解释。只要细想一下,这些解释都是有问题的。丑的姑娘如果收到情书,也会高兴的不得了,不会再计较正不正经。不会说话的人遇到说话委婉,能照顾自己的感受的人的时候也会喜欢。而现在学习成绩差的,将来也不一定过得好,进一步,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将来都不一定过得好。可问题在于,概率却不一定相同,差学生不一定过得好的概率是八成,好学生不一定过的好的概率是两成,怎么可以等同视之?
对于有钱了不起,很多人为了让自己足够安心的解释是,不是什么都可以用钱买的。他们说的也是真的,但是你有钱没钱都买不到,于是有钱不是优势,没钱也不是优势。最终的结果是没钱依然是劣势,因为没钱的话你,能用钱买到的东西都买不到,岂不是更惨?
这个自我保护机制,本质上来看就是一种鸵鸟策略,鸵鸟遇到极端危险的时候,会伸长脖子,紧贴地面而卧,甚至将头钻进沙中,身体蜷缩成一团,完全不顾除了头上之外的其他部分。
2.找借口
所谓找借口,就是无法接受现实,千方百计的找一个令自己心安理得的解释,一个不行就换另一个,再不行就接着换,实在找不着就耍赖,反正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现实。
这种思考模式,往往不顾一切,只要一点说得过去就行。如果把这种找借口变成了习惯,不仅在找借口的时候,而是在任何时候都会做,都只能肤浅的思考。在处理任何因果关系的时候,哪怕有一点微弱的联系,都直接跳进因果结论,完全不顾还有很多其它情况需要分析,需要判断。过分丰富的找借口经验成了他们根本无法进行任何深度思考的最大障碍。于是他们丧失了一种重要的能力:分析能力。这可是搜索财富必不可少的能力。
3.那个差异很了不起
笑来老师很好的论证了手里有10万闲钱和手里有100万闲钱的人之间90万的差异需要15年的时间才能弥补。这个差异很大,很了不起,能尊重这个差异,是重要的大脑重塑的动力。不尊重这个差异,没完没了的找借口,最终无论愿意不愿意,都要事实上忍受这个差异带来的后果与压力,而后大脑被塑成另外一个样子。尊重那个差异等于自己接受现实,面对现实,即使是难受,也是正确的难受,因为这个难受会促使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大脑不断被塑造成一个更适合寻找机会积累财富的机器。
从今天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积蓄,学会用比例思考,学会关注差异。自己定个小目标,先迈入前一半,然后,在那一半里再想办法进入那一半里的前一半。尊重那些排在你前面人的财富与你的财富之间的差异,知道那些差异不是用钱的数值衡量的,而是用弥补那个差异所需要的时间衡量的。于是,那差异的巨大,也就有了正确的压力和动力,去提高你单位时间的产出,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效率。
接受现实真的很痛苦,但这是前行前的第一步,否则连起点都没有。
最后:
记忆里还很清晰,上周因为拖到最后才写作业,所以完成的质量很不高。当时还痛下决心,要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但这次的作业虽然说三天前就把框架弄好了,但是直到现在离交作业的最后时限还有一个半小时了,还没有完成。自己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明明知道一些事情该如何做,但是就是完成不了。说白了就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这个道理是在阅读了李笑来的新书《韭菜的自我修养》中,有了一个解释。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即使知道了某个规律,依然会犯错,因为控制自己是天下最难的事情。等反思自己行为的时候,最难过的往往是那些“你自己明明知道应该怎么做却事实上没有做”的情节,越是简单的原理,越是难以遵守。当你意识到自己没控制好自己的时候,有一个解决办法是:增加独处的时间,增加自我责怪的时间,让自我难受一会儿,希望能记住那个痛苦,希望如此能够避免下一次做出同样的傻事。
共勉。
三、金句
1.所谓的“找借口”,就是为一个“无法接受的现实”千方百计地去找一个令自己“心安理得”的解释,一个不行,就换另一个,再不行,就接着换,实在找不到,就耍赖,反正“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现实”。
2.“有XX就了不起啊”真是一个万能的模板。在这个句型的帮助下,你甚至都不用思考,就能找出无数个“借口”。这刚好符合了多数人“找借口”的刚需。
3.人总是习惯去做简单的事,而回避困难的。相比于“找借口”这么简单的事,“找方法”就显得无比困难了。但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就是在这一次选择中产生的。
4.但是“认清差异”是我们消除差异的第一步。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事实,不敢正视现实差距,那即便有再好的方法,也不能帮你摆脱困境。
5.差异很大,差异很了不起——是否认真尊重那个差异,在我看来实在是最重要的“大脑重塑”动力。不尊重那个差异,就会没完没了地接着找借口,最终无论愿意不愿意,都要事实上忍受那个差异带来的后果与压力——而后大脑被塑造成另外一个样子;反过来,尊重那个差异,就等于已经接受现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