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昨天的分享。
在正常情况下,孩子的边界意识是怎样形成的呢?
是最初父母尊重他的边界,然后他就慢慢知道了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当这个边界感逐渐清晰坚实后,就会转移到,跟其他人的关系中间,让他跟其他人之间也有一个明确的边界。
他就自然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满足别人,跟别人友好;什么时候需要严守我的边界,坚决对别人说“不”!
如果延伸出去,当一个人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边界的时候,他同样也能够共情性地知道别人的边界在哪里。这样,孩子的人格形成就会更趋向完整健康。
但是很遗憾,在与别人的关系方面,作为父母的我们非常在意孩子的自我边界清楚,希望孩子分清在何种情况下需要坚决地拒绝别人,何种时候可以满足别人。却在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上面,经常突破孩子的自我边界。
比如,对孩子的过度控制,用情绪插入孩子的人格,动不动对孩子发脾气、歇斯底里,这实际上都是在突破孩子的边界。
面对强大的父母,孩子很难拒绝父母的这些情绪,或者父母也不允许他们反抗,于是他们只能承受让父母的情绪长驱直入,时间长了之后,他们就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了。
既然父母可以在我的人格领地里面,用情绪或者行为长驱直入的话,那别人也可以。所以,转移到跟他人的关系中间,就会容易形成一个无法拒绝他人的人格,这样的人容易在关系中间反复被伤害。
因为他在跟父母的关系中间,在这个最基本也是第一位的关系中间,没有学会怎样保护自己的人格不受侵犯。
如何教会孩子维护自己的边界?
如果孩子没有办法拒绝别人,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当我们教会孩子“你的边界在这里”的时候,他就能够判断别人对他的要求或干预是不是合理,是否突破了他的边界。
第一,需要常问孩子的感受及意见,比如,别的小朋友想玩他心爱的玩具时,要问问他的感受并征求他的意见,让他知道他是主人,他有权利拒绝的。
尊重他的感受,他才会在自己的感受中,在自己的判断中慢慢树立自己的边界意识。同时父母可以从旁给予一定的建议和指导,如“妈妈建议你跟好朋友一起玩,同时你也能玩到别人分享的好多玩具,这样我们既能交到好朋友,又能玩到更多的玩具。”用我们的觉察,随时调整他的边界,让其有弹性,同时这个弹性是他自己说了算的。
让他知道有些所谓身外之物的交换,对人格对边界不会有突破的感觉,让他的边界感越来越成熟灵活。
第二,情绪感受方面,如果有人用语言或者行为攻击了孩子,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会识别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能够用语言表达。然后鼓励孩子去跟对方表达,让对方知道你的这个行为,给我造成了什么样不好的感受和危害。
表达也是一种警告,警告对方要看到并尊重我的边界,你让我不舒服了,我可以好言相告,如果不行我也会对你不客气的。
以上两种,尽量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和解决,因为每一次解决对他来说都是一次学习和练习,必要时我们才去出手指导、帮助或者干预,出手时要跟孩子耐心解释事情的原委,让他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做。
如果实在有孩子无法面对和解决的事情时,也要坚定地和孩子站在一起,维持正义,用我们的以身示范教会孩子面对的方法和勇气。
第三,身体方面的边界,这是要教给孩子的比较绝对的边界,我的身体我要自己尊重、自己保护,哪些是绝对的禁区,不可以被突破。还可以给孩子看一些这方面科普的文章或者书籍,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身体,并在外人面前该如何保护我的身体等等。
第四,孩子会感受自己的边界,并能维护自己的边界后。也要引导其延伸出去,用同理心去理解和尊重别人的边界。
愿我们的孩子学会拥有清晰的边界感,去探寻各种关系中的幸福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