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不是懒惰、愚蠢和享乐主义,而是外部环境。
换个更粗鄙的说法,投胎是个技术活。很多事从出生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有些人终身奋斗所追求的东西,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就是与生俱来的,根本无需多想。
但是这种外部环境的制约,很难打破。
最关键的是,这三位大咖都认同“贫穷会限制想象力”的说法——贫穷的外围环境会最大程度制约的财富创造力。他们的研究发现,贫穷会扼杀一个人的想象力,即便这个人本身是个天才,贫穷也会用巨大的力量扭曲他的天赋,最终让他泯然众人,甚至变成一个沉沦堕落的人。
阿比吉特·班纳吉、埃丝特·杜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都在提醒人类,要想真正帮助那些贫困人群,必须从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入手。
而对于普通个体而言,去到一个更好的环境里去,你创造财富的机会,会远大于你在一个泥潭里醉饮心灵鸡汤,挥汗如雨:
为什么穷人花钱看起来比富人还厉害?
一个令人疑惑的现象是:相当多穷人虽然贫穷,相对而言,但在消费方面的支出占比并不比富人低,甚至还会更高。
为什么这些贫穷的人宁可睡大街,也要花钱泡网吧?为什么穷人更喜欢把钱用在娱乐上,而不是学习上呢?这些反过来又会怎样影响一个人的财富创造?
他认为,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因为穷人的生活压力更大,烦恼更多,而任何人对于烦恼的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都需要排解。穷人烦恼更多,所以他们更需要频繁地释放压力,而消费能力注定他们无法像富人那样去解压,他们只能在垃圾食品、垃圾电子游戏、很low的手机应用、很低劣的洗脑影视作品上去寻求高频低效的压力释放、存在感与安慰。
这一现象在全球都普遍存在。
阿比吉特·班纳吉认为,穷人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无法承受较长的收获期,因此他们更追求立竿见影的回报效果,而个人学习在他们看来,投资回报过程很长,他们缺乏耐心去等待这个周期。
因此,很多穷人把生活过成了死循环。
穷人的学习成本极高——这一点堪称穷人的命运诅咒与遗传基因,也是一穷起码穷三代的核心原因。
穷人更难以承受疾病带来的时间损失,因此他们更偏爱那些“下猛药”的医疗方式,对于“慢慢调理”的医疗方式则难以接受。但是,这种重治疗轻预防就医习惯,不仅让穷人更穷,而且让他们的身体也饱受摧残。
身体健康几乎是穷人最核心的资产——但,他们依然无力保养这份核心资产。
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丝特·杜弗洛有一本经济学著作,叫《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这本书的中文版网上有售,在此向大家隆重推荐一下。
主流社会从前常将这些贫困人口说成“社会的负担”、“弱国劣政的牺牲品”,并认为“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不能改变穷人的生活”、“穷人的穷是因为思想根源”、“穷人懒惰,行动力很差”。但这几位诺奖得主在这部著作中用大量的一手材料,严密论证,批评和驳斥了这些居高临下的“何不食肉糜”式的观点。
在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丝特·杜弗洛看来,所谓穷人的“粗鄙”、“没教养”、“懒惰”、“愚蠢”,都只是主流社会推卸责任的托辞而已,在医疗、教育、融资、准入等各方面远高于其他群体的社会环境摩擦成本,才是贫穷的根源。
贫穷是一种病——病因不是肌体自身,而是环境污染。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路径从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的观点:那就是贫穷源于环境,只有环境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贫穷。
今天,尽管一线城市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但无数中国人还在想方设法地想挤进去,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想改变生存环境的努力。
社会各界的帮助——因为,贫穷,不是他们自己的错!
按照十三五规划,中国将在2020年消灭绝对贫困人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离2020年新年,还有两个半月在此,我祝福你,陌生人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愿你远离贫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