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很定的,很多地方仍称“喝茶”为“吃茶”。
茶的功效,最早是药用,其次便是食用。三国时期的《广雅》中有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若饮,先灸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说得就是将茶掺和葱、姜、橘子、薄荷等调料,在锅中煮成粥食用。此时茶的主要功能是食用,而不是饮用。
现在茶的主要定位是饮用,虽然茶叶能吃,但食用者甚少,那么茶是什么时候弃食用变饮用的呢?这就要追溯到陆羽的《茶经》了。
《茶经》 曰:“饮有粗茶、 散茶、末 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此文中前面说的就是当时荆巴惯用的采叶煮羹法,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实践中发明的,并被大众广为接受的茶的食用方式,问题出在后面那句评价上,陆羽贬之为“沟渠间弃水”。
那么茶应该怎么吃呢?陆羽在《茶经》推出了一套煎茶法,不再添加葱、姜等调料,强调“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倡导清饮。鉴于《茶经》的影响力,自此“天下益知饮茶矣”(出自《新唐书》)。
后世饮茶渐渐替代了食茶,但无论是为食为饮,在百姓日常生活中茶的作用无可替代。《旧唐书·李玉传》中记载: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意为茶在民间,已经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田闾农家,同样嗜好。
粗茶淡饭、茶余饭后、茶饭不思,,,,,,而今从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中,可见在我们的生活中茶食更是难舍难分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42565/a87aaecddbff9cda.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