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研究调查发现,调查人群约72%的人都深受焦虑的折磨。
任务一个接一个,各种绩效考核,经常急的睡不好觉,满脑子都是工作的事情;
孩子不爱学习,天天打游戏,担心他考不上大学人生就完了;
不善人际交往,情商太低,经常莫名说错话,担心得罪人以后难以和谐相处
......
真应了那句话:“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5.png
因为焦虑,我们常常感到疲惫和挫败,长期失眠,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甚至找不到人生的价值。
为什么我们总忍不住焦虑?如何能摆脱焦虑带来的内耗?
《胡思乱想消除指南》中给出了答案。
作者莎拉·埃德尔曼博士,是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作家、培训师。除了临床工作,莎拉还为心理学研究者和公众提供培训项目,曾在悉尼大学教授认知行为疗法课程超过20年。
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中,一定因头脑中有太多促发焦虑的念头,这些念头一般是非理性的,唯有找出这些信念并加以改变,才有可能摆脱过分焦虑的困境。
书中指出三种容易引发焦虑的思维模式,并给出应对之策。
1.jpg
- 引发焦虑思维模式一:焦虑是有益的
在有些人潜意识中,暗藏着焦虑其实是有利的元认知。
比如:焦虑能阻止坏事发生,焦虑有助于我准备好应对未来的威胁,焦虑能帮我更好找到解决办法,焦虑会让我更有掌控感.......
如果你有这样的思维模式,即使生活已经因焦虑而深受影响,潜意识中依然无法主动消除焦虑,因为你认为它能带来诸多好处。
此时,你可以试着用逻辑反驳并将其写下来。比如:
潜意识:焦虑有助于我准备好应对未来的威胁或者有助于我找到解决办法。
逻辑反驳:除非我具体做点什么去解决问题,否则担心的过程并不会影响生活中的事件;
潜意识:焦虑有助于我准备好应对未来的威胁。
逻辑反驳:我不可能为每一种消极的突发事件做好准备,过于关注潜在威胁,会导致我忙于应对无谓的可能性,反而忽视其他更为紧迫的需求。
当我们经常识别并反驳促发焦虑的非理性信念,会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去除焦虑的种子。
4.jpg
- 引发焦虑思维模式二:过度渴望控制
喜欢焦虑的人往往过度渴望控制,试图通过最大限度减少出错的可能,让自己的世界更加安全和可预测。但是现实是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试图控制它们并不能让我们感到安全,反而常会浪费我们的精力,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陷入无谓的焦虑中。
最好的应对之策就是采用行为反驳,改变行为并观察后果,当你发现不掌控事情也并非如你想象中那么可怕,就会更加淡定。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费利克斯是一个对生活有极强掌控欲的人,希望每天都过得很规律,很抗拒计划外的事情。这给他带来很多人际交往的冲突和烦恼,后面他试着用行动来挑战自己的刻板。有一次,他在下班回家路上遇到一个老朋友,决定放下原有安排,而是约朋友去咖啡厅聊天叙旧,他度过了一个惬意的晚上。几次后,费利克斯发现不坚持僵化的日程,他的生活反而更快乐。
3.jpg
- 引发焦虑思维模式三:灾难化思维
生活中有一类人,遇到事情时总去想象最可怕的情形,或各种失败的可能。
比如:看见孩子打游戏,就会焦虑“万一孩子沉迷游戏,那他一定考不上大学,人生就毁了!”老公最近总是加班到很晚,就会担心“万一老公出轨了怎么办?那我注定要孤独终老!”准备一场重要的面试,会想“天啊,如果我落选了,会被人看不起的!“
有着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会让自己整日陷入提心吊胆的焦虑中。
如何应对呢?书中介绍的方法是:以苏格拉底式提问法来消除担忧。
书中详细介绍了此种方法的流程:
(1)描述你担忧的情况。
(2)你最害怕会发生什么?
(3)从0到100%对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4)有什么证据支持你的担忧?
(5)有什么证据不支持你的担忧?
(6)如果你恐惧的情况真的发生了,你可以怎么做?
(7)实事求是地说,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8)最好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9)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10)你现在能采取什么有用的行动吗?
(11)如果你的朋友碰到了你的情况,你会怎么劝他/她?
(12)从0到100%,实事求是地重新评估你的恐惧变为现实的可能性。
这十二个问题,可以将注意力由直觉转为证据,更好帮助我们用更现实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处境,从而缓解灾难性思维带来的恐慌和焦虑。
6.jpg
除了运用认知行为策略,帮助读者消除不必要的焦虑情绪外,这本书还针对其他诸如沮丧、愤怒、抑郁、难沟通、自卑、怕挑战、不快乐等常见情绪问题,由深入浅出的理论知识入手,结合具体可行的策略,让你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抽出那根解开死结的线。
如果你也时常困于各种情绪内耗,就打开这本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