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不无遗憾地叹息:五胡十六国,乱我中华近400年。期间,若这两个人不早逝,也许中国结束南北大分裂,要比隋朝起码早来200年。200年,那么,我们的祖先要少遭多少战争之罪啊!

这两个人,一个是北魏的崔浩,一个是前秦的王猛。崔浩由于在记录史实时,秉笔直书,揭了拓拔家族的老底,被杀死的。而王猛,真的很可惜,英年早逝,天不假年。

嵩山奇遇。王猛,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年少时,家贫如洗。为了糊口,他以贩卖畚箕为业。有一回,王猛远到洛阳卖货,碰到一个要出高价买畚箕的人。那人说是身上没带钱,请王猛跟他到家里拿钱。王猛跟着那人走,结果走进深山,被带到一位须发皓然、侍者环立的老翁面前。王猛向老翁揖拜,老翁连忙说:“王公,您怎么好拜我呀!”于是,老翁给了王猛十倍于常价的买畚箕钱,并派人送行。王猛出山回头细看,才认出原来是中岳嵩山。也许英雄不论出身,但得遇到贵人吧,这个故事想要证明的是,少年王猛虽贫贱,但已被独具慧眼的有识之士发现了。正如当年张良,遇到三次把鞋扔下桥的黄石公之后,才得其真传一样。
但是,正是得到这样的鼓励,王猛没有被烽火硝烟吞噬,没有被生活重担压垮。在兵荒马乱中,他静看风云变幻;在凄风苦雨中,他手不释卷,刻苦学习,广泛汲取各种知识,特别是军事科学知识。造就了他“谨严庄重,深沉刚毅,胸怀大志,气度非凡”的品行。

扪虱而谈。起初,王猛投靠的是东晋的桓温。但由于不识货,桓温错失了这位胸怀大志的英才,错失一统天下的大业的功绩。据《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温察而异之,问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谊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温默然无以酬之。”之后,桓温虽然觉得王猛讲的有理,但并不重视他,只让他做了一个小小的“祭酒”的官。王猛当然不甘,只得另投识货的人去了。
这段史料,有两个意思值得突出来讲:第一点是“扪虱而言”这个词语。由于后人经常引此为典,使得这个词语逐渐演变为成语。字面意思是一面从身上抓着虱子,一面与人闲谈。常用来形容谈吐从容,无所畏忌。第二点是气度。尽管王猛贫贱,穿的破衣滥衫,浑身还生满虱子,但“旁若无人”。而桓温呢,当时可谓是权顷朝野,手握十万精兵,替天子征伐。在困难与问题面前,只有“默然”。当问题的根源被贫贱的王猛揭穿后,他想到的不是如何去用这样的人才,而是如何去“酬之”(收买他)。
所以,再次证明,气度与地位无关,而是与肚子里的货有关。

出山辅主。王猛投靠的第二个人,便是人人皆知的苻坚了。有人要问,王猛如此之猛,为何苻坚会兵败淝水?那是因为淝水之战的时候,王猛已经病死了。而且,王猛在临死弥留之际,还曾告诫苻坚,在时机没有成熟之前,对东晋用的军事策略是,不要轻举妄动。当然,苻坚没有听进去,而且还大举用兵南下,结果是“完败”!我不为苻坚兵败叹息,我要叹惜的是,中国失去了一次统一的良机!南北统一,是当时多少英雄豪杰为之奋斗的梦想与坚守!!祖逖曾为之“闻鸡起舞”、“中流击楫”!陶侃曾为之“搬砖三年”!
言归正传。苻坚虽然是氐人,也就是胡人。但他真的很识货。与王猛一见面,“便如平生知交,谈及兴废大事,句句投机”。就象刘备当年遇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于是,王猛留在苻坚身边,为他出谋划策。357年(寿光二年),苻坚一举诛灭苻生及其帮凶,自立为大秦天王,改元永兴,以王猛为中书侍郎,职掌军国机密。王猛最后成为前秦政权的丞相、大将军,辅佐苻坚兴邦强国,剪灭群雄,统一北方,其也被后人公认为“功盖诸葛第一人”。

时间定格在公元375年。王猛积劳成疾病倒了。苻坚亲为王猛祈祷,并派侍臣遍祷于名山大川。碰巧王猛病情好转,苻坚欣喜异常,下令特赦死罪以下。王猛上书说:“想不到陛下因贱臣微命而亏损天地之德,自开天辟地以来绝无此事,这真使臣既感激又不安!臣听说报答恩德最好的办法是尽言直谏,请让我谨以垂危之命,敬献遗诚。陛下威烈震慑八方荒远之地,声望德化光照六合之内;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如拾草芥。然而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终。所以,古来明君圣王深知创业守成之不易,无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恳望陛下以他们为榜样,则天下幸甚!”苻坚读一行字,抹两行泪,悲恸欲绝。这年七月,苻坚见王猛病危,赶紧询问后事。王猛睁开双眼,望着苻坚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是我国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说完便停止了呼吸。苻坚三次临棺祭奠恸哭,对太子苻宏说:“老天爷是不想让我统一天下呀,怎么这样快就夺去了我的景略啊”。
王猛病逝,岁五十一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