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直忙到晚上10点,琐碎的事情特别多,导致无法集中注意力看书写作。放一张学习《PDCA循环工作法》时写的便签
每天,我们早早地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邮件和文件瞬间映入眼帘,各种需求、投诉或问题扑面而来。处理完电脑上的事务,我们又拿起桌上的文件夹,匆匆走出办公室,穿梭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开始一天的客户拜访之旅...
就这样,我们一直忙碌着,直到夜幕降临。回到办公室,当我们疲惫地坐在椅子上,看着窗外逐渐暗下的天空,心中不禁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失落感。我们开始反思:今天都做了些什么?得到了什么?有哪些教训?
然而,当我们仔细回想一天的经过,试图在脑海中重现当天的场景,想要找到一些线索和痕迹。却无论如何努力,画面都始终模糊不清。那些处理过的投诉、订单和客户拜访,仿佛都变成了过眼云烟,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似乎忙碌了一整天,却好像什么也没得到。而这,就是所谓“低勤奋陷阱”。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一天挑战中充满意义和价值,如何让我们在持续的努力中不断成长进步,如何让我们在全天的工作中找到足够的掌控感和满足感。
尝试践行PDCA工作循环,或许可以近乎完美解决问题。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每一个工作环节,我们可以不断地优化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让每一天都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PDCA循环是一个持续改进的模型。为了跳出陷阱,提升效率,我们开始尝试在工作中践行这个模型。
它包括四个步骤:
1. 计划(Plan):一到办公室,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打开电脑开始处理实际事务,而是打开思路,做全天的工作计划。我们需要问自己:总体工作目标是什么?当前任务完成进度如何?等等。目的是厘清当前现状,找出现状和预期之间的差距,从多角度去分析它,查找根本原因,进而搜寻具体解决办法。然后才是制定工作计划,设定当天工作目标,安排具体事务的执行。
2. 执行(Do):按照之前计划的安排,我们亲力亲为或者分派任务给他人。
3. 检查(Check):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校验目标和实际结果的差异,找出问题所在,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4. 处理(Act):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我们提炼和优化工作策略,提出改善措施。然后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通过实践PDCA循环,我们发现它会促进我们不断地从各个层面和多个角度对工作进行思考、不断调整、迭代。它不仅仅是一个工作方法,更是一套思维和行为指导框架。这个框架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在减肥、锻炼、掌握个人技能等需要持续迭代、不断跟踪才能有明显效果的场景。
但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情况。比如说计划的精细和完善程度:计划越精细越完善,执行成功的概率就越高。但是在制定计划过程中过度追求精细和完善,则很容易使我们陷入计划陷阱,追求完美却想得多做得少。而PDCA的核心原则是:先做,在做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善。
因此,我们明白了,要想跳出“低勤奋陷阱”,提升效率,就需要真正践行PDCA循环,不断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持续改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