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屈原》

作者: 感性地思考 | 来源:发表于2019-02-18 20:54 被阅读117次

读罢郭沫若先生的戏剧《屈原》,感受到的是一个现代诗人对一个古代诗人的膜拜之情——郭沫若对屈原品行的膜拜通过屈原的诗歌吟诵出来。

这部剧一共五幕。

第一幕写屈原将《橘颂》赠给弟子宋玉,表达他对宋玉在做人和作诗方面的期许,而这也正是屈原自身品格的写照。郭沫若引用屈原的诗时都将其译成了白话,我翻出崭新(惭愧)的《楚辞》查阅《橘颂》,发现它是《九章》中的第八章,全诗第二部分“言志”为: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第二幕写南后郑袖陷害屈原的过程。其中写到南后排演屈原的《九歌》。屈原被陷害时对南后痛喊:“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你自己,是我们的国王,是我们的楚国,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啊!”其爱国之心可见一斑。本幕中郑袖的狡猾、狭隘,楚怀王的昏庸、愚蠢,张仪的奸诈、虚伪,都呈现得十分自然和真实。

第三幕写屈原回去后发生的事:靳尚和令尹子椒分别来到园中对周围群众讲述屈原“欺侮”南后之事;老者带领邻里为屈原招魂(大家都以为他死了)。这些事之前有一段子兰和宋玉的对话,将宋玉的“伪君子”一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些事之后婵娟与子兰、宋玉的对话衬托出了婵娟的独立不移的性格——这一性格在后面她被捕及被捕后还有所发展——正如结束时屈原所说,《橘颂》恰配婵娟。

第四幕由“钓者”(宫中扮演河伯的人)对婵娟、渔父说出事实,还屈原清白。屈原被南后当着楚怀王和张仪的面加以戏弄并抓捕;婵娟、钓者也因说出实情而被抓。(感觉楚怀王蠢得不行不行的。)

第五幕写婵娟拒绝子兰、宋玉搭救的“好意”,并慷慨说出“我们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第一幕时屈原对宋玉说的)等话,从而打动了看守她的卫士,卫士将其救出,二人一起来到东皇太一庙援救屈原,不料婵娟误饮毒酒而死,卫士请屈原和他一起去汉北。此幕中有一段屈原的《天问》大气磅礴,这也正是郭沫若天生诗情的宣泄:“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觉得第一幕中屈原对宋玉的“说教”意味过于浓厚,损害了整部剧的节奏。

相关文章

  • 郭沫若《屈原》

    读罢郭沫若先生的戏剧《屈原》,感受到的是一个现代诗人对一个古代诗人的膜拜之情——郭沫若对屈原品行的膜拜通过屈原的诗...

  • 时代玉成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郭沫若曾说“屈原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他对屈原做了许多深入细致的研究。《屈原研究(增订本)》主要收录了郭沫若的两...

  • 看剧本《屈原》

    看完了郭沫若的《屈原》,说真的,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震撼。 大佬语言功底是有的。 全剧五幕。故事梗概就是,屈原主张他...

  • 让文学的归文学——初解《屈原》

    《屈原》是现代作家郭沫若创作于1942年的五幕历史剧。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了此剧,在那个风雨飘摇,家国危亡的时代...

  • 宋玉的骨气

    “宋玉,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这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一句台词,给宋玉定了性:屈原的学生,没骨气。 宋玉其人...

  • 《橘颂》

    中午,睡不着,起来读了一下郭沫若的话剧《屈原》,里面有一个镜头,屈原用朱在帛书上写的《橘颂》。 辉煌的橘树呵,枝叶...

  • 2022-06-02

    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到“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

  • 《谈文学》第九谈拆书稿:咬文嚼字

    原作:朱光潜先生 拆书稿:江月 关于“咬文嚼字”的例子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

  • 新"屈原故里"一一诗画三峡(281)

    归州挪城廓 茅坪造景阔 客至谒屈祠 观赡何须多 (注:屈原故里牌坊,原在秭归旧城归州,郭沫若书写;...

  • 见习巫师婵娟

    一个脑洞,绝对不依据史实。婵娟取自郭沫若的《屈原》里那个单纯的傻姑娘。 香草焚为灰土,灯火化为青烟,倾在神坛前的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郭沫若《屈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bz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