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屈原》

作者: 感性地思考 | 来源:发表于2019-02-18 20:54 被阅读117次

    读罢郭沫若先生的戏剧《屈原》,感受到的是一个现代诗人对一个古代诗人的膜拜之情——郭沫若对屈原品行的膜拜通过屈原的诗歌吟诵出来。

    这部剧一共五幕。

    第一幕写屈原将《橘颂》赠给弟子宋玉,表达他对宋玉在做人和作诗方面的期许,而这也正是屈原自身品格的写照。郭沫若引用屈原的诗时都将其译成了白话,我翻出崭新(惭愧)的《楚辞》查阅《橘颂》,发现它是《九章》中的第八章,全诗第二部分“言志”为: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第二幕写南后郑袖陷害屈原的过程。其中写到南后排演屈原的《九歌》。屈原被陷害时对南后痛喊:“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你自己,是我们的国王,是我们的楚国,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啊!”其爱国之心可见一斑。本幕中郑袖的狡猾、狭隘,楚怀王的昏庸、愚蠢,张仪的奸诈、虚伪,都呈现得十分自然和真实。

    第三幕写屈原回去后发生的事:靳尚和令尹子椒分别来到园中对周围群众讲述屈原“欺侮”南后之事;老者带领邻里为屈原招魂(大家都以为他死了)。这些事之前有一段子兰和宋玉的对话,将宋玉的“伪君子”一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些事之后婵娟与子兰、宋玉的对话衬托出了婵娟的独立不移的性格——这一性格在后面她被捕及被捕后还有所发展——正如结束时屈原所说,《橘颂》恰配婵娟。

    第四幕由“钓者”(宫中扮演河伯的人)对婵娟、渔父说出事实,还屈原清白。屈原被南后当着楚怀王和张仪的面加以戏弄并抓捕;婵娟、钓者也因说出实情而被抓。(感觉楚怀王蠢得不行不行的。)

    第五幕写婵娟拒绝子兰、宋玉搭救的“好意”,并慷慨说出“我们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第一幕时屈原对宋玉说的)等话,从而打动了看守她的卫士,卫士将其救出,二人一起来到东皇太一庙援救屈原,不料婵娟误饮毒酒而死,卫士请屈原和他一起去汉北。此幕中有一段屈原的《天问》大气磅礴,这也正是郭沫若天生诗情的宣泄:“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觉得第一幕中屈原对宋玉的“说教”意味过于浓厚,损害了整部剧的节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郭沫若《屈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bz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