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心而为

作者: 秋离歌 | 来源:发表于2023-07-17 10:01 被阅读0次

我有一个问题,想了很久。

或许是兴趣使然,我开始了对心学理念的探究。这始于对王阳明的一种崇拜。在我看来,这是一位真正的圣人,虽为儒学代表,却少有腐儒之气。

有那么一个年轻人,家学深远,父亲风华绝代。成化十七年(1481),十岁的王守仁离开了浙江,和全家一起搬到了北京,因为他家的坟头冒了青烟,父亲考中了这一年的状元。很多人对年轻人的期望很高,毕竟老子英雄儿好汉,父亲已经是状元了,儿子将来就算不能超过自己做个好汉,也不能当笨蛋。年轻人说,状元算什么,我要当圣人!

于是他开始一心求道,寻找成圣的道路。他试过朱熹的格物致知,但几乎一无所获。因为他“格”来“格”去,总是“格”不出名堂,只好改读佛经道书,想找点灵感。

不久之后,他到了杭州,在这里的一所寺庙中,他见到了一位禅师。他问禅师:

“有家吗?”

禅师睁开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即刻的回应,空荡荡的庙堂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了窗外凌厉的风声。良久之后,一声感叹终于响起:“怎能不想啊!”然后禅师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王守仁站了起来,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严肃地说道:“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听到这句话的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王阳明终于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

正是从那一天起,王守仁意识到:朱熹可能是错的。他开始明白,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王守仁并不知道,经过十几年的思考和求索,他已经在无意识中突破了朱圣人的体系,正向着自己那宏伟光辉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虽然他不赞成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也不认可人心和天理的分离,但“理”毕竟还是存在的,只有找到这个神秘的“理”,他才能彻底击溃朱熹的体系,成就自己的圣贤之路。

可是“理”在哪里呢?

由于得罪了司礼监刘瑾,王阳明贬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在那里,他将经受有生以来最沉重的痛苦,并最终获知那个秘密的答案。“理”在哪里?王守仁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是值得钦佩的,可是真正说了算的还是革命现实主义。当他来到自己的就职地时,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地方叫做龙场——龙才能住的场所。

此地穷山恶水,荆棘丛生,方圆数里还是无人区,龙场龙场,是不是龙住过的场所不知道,但反正不是人待的地方。而不久之后,王守仁就发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驿站。

当他来到此地,准备接任驿站职位的时候,只看到了一个老弱不堪的老头,他十分奇怪,便开始问话:

“此地可是龙场?”

“回王大人,这里确是龙场。”

“驿丞在哪里?”

“就是我。”

“那驿卒(工作人员)呢?”

“也是我。”

“其他人呢?”

“没有其他人了,只有我而已。”

王守仁急了:“怎么会只有你呢?按照朝廷律令规定,这里应该是有驿卒的!”

老头双手一摊:

“王大人,按规定这里应该是有的,可是这里确实没有啊。”

好了,王所长,这就是你现在的处境,没有下属,没有官服,没有编制,甚至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你没有师爷,也没翻译,这里的人听不懂你说的话,能听懂你说话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面对着一切的困难和痛苦,仍然坚定前行,泰然处之的人,才有资格被人们称为圣贤。王守仁已经具备了这种资格。但是他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没有找到答案——“理”。

可是“理”到底在哪里呢?十余年不间断地寻找,沉思,不断地“格”,走遍五湖四海,却始终不见它的踪影!为了冲破这最后的难关,他制造了一个特别的石椁,每天除了干活吃饭之外,就坐在里面,沉思入定,苦苦寻找“理”的下落。

王守仁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与狂躁,在这片荒凉的山谷中,外表平静的他,内心正在地狱的烈火中煎熬。答案就在眼前!只差一步!只差一步而已!忽然,一声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夜间山谷的宁静,声震寰宇,久久不绝。在痛苦的道路上徘徊了十九年的王守仁,终于在他人生最为痛苦的一瞬获知了秘密的答案。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此一瞬已是永恒。我历经千辛万苦,虚度十九年光阴,寻遍天涯海角,却始终找不到那个神秘的“理”。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答案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如此明了,如此简单,它从未离开过我,只是静静地等待着我,等待着我的醒悟。

“理”在心中。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是人欲。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用了相同的词语来描述这一瞬——“顿悟”,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它在这个幽静的夜晚,诞生于僻静而不为人知的山谷,悄无声息,但它的光芒终将照耀整个世界,它的智慧将成为无数人前进的向导。

王守仁成功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的帝王,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

(以上斜线部分出自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

对我来说,认可一个人很难,真正认可一个人后永远难以忘却。王阳明是第一个这样令我折服的先贤。这并不在于他圣人的名号,而在于他是第一位在那个年代敢于发出顺心而为,知行合一的人。

于我而言,接触王阳明之后数年,我一直对探索内心抱有极大兴趣。后来我了解到另一位贤人——杨朱。

杨朱的思想主张包括“贵生”和“贵己”等。他认为人生的宝贵是珍视生命、追求个人幸福和快乐,同时也应该顺应自己的本性去行动,而不是被外在的规范所束缚。他强调人生的宝贵,认为人们应该尽可能地延长自己的寿命,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冒险和牺牲。此外,他提倡人们应该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

那一句“一毛不拔”正出自杨朱(不拔一毛利天下,不取一毫以利已)。这个成语现在是铁公鸡的代名,而我认为它被曲解了本义。知乎上有一篇文章是这么解释的,如果杨朱被问及“假如地球即将毁灭,但只要你拔一根毫毛就能拯救世界,你怎么办?”,他会说“不拔一毛利天下”,因为今天“拔一毛”,明天就会“斩一臂”,后天就会被要求“舍生取义”。直到今天,他在人们看来似乎是一个很奇怪的人。

杨朱是一个什么都放下了的人,只追求自己天性中所渴望的东西。杨朱在自己的文章里特地的骂了贪得无厌的人,杨朱甚至认为连活着这件事都没有必要特意的去追寻,自然而然就好,去顺应自己的天性。

杨朱这种放之任之的生命观和方法论,跟道家有相当大的关系,这也是杨朱后来被认为是道家的一支的重要理由。

讽刺的是,能做到“不拔一毛而不取一毫”的人太少了,我愿称之为圣人,崇敬,但达不到那种境界;能做到只“不取一毫”的人,我称之为圣母(不是圣母婊),同情,理解而不接受;只能做到“不拔一毛”的人,我称之为凡人;连这也做不到的,我称之为庸人。

我能认清自己的位置,我是个凡人,我只求做好自己,尽最大能力帮助别人,但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道德绑架,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认识。于是渐渐的,那点属于人性的温暖,变得清冷而柔和,从那时起,我便成了一个外热内冷的人。

在这里,我要反驳认为这是人性冷陌的人。哪怕人人都只能做到凡人之境,那么“彭宇案”不会发生,“川大女事件”不会发生。对凡人而言,我永远不会向你任何形式的道德绑架低头。我的话搁这,谁赞同,谁反对?

总而言之,顺心而为是我目前对此的最佳答案。

相关文章

  • 顺心而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顺心而为更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瞻前顾后总是为他人考虑 你就会失去很多机会 无论感情还是事业 ...

  • 顺心而为

    文|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猫 读书改变了我,写作锻炼了我。 这几个月我自觉变化都有点大,聊天对话变得自信,做事也比以前...

  • 顺心而为

    画画对人无所求,自然不用迎合别人,其最大的功利是令自己生活充实惬意,若有人看了有瞬间的心情舒畅,倒也是令人开心的事...

  • 顺心而为,or顺势而为~

    这个时代里外界的声音太过嘈杂~即使有学者说,这个时代里的人已经繁忙或冷漠到没有人会关注你这一个渺小的个体。但我们在...

  • 顺心而为就好

    还有几天,辛丑年就要收官了。那就给简书小白的自己订个"资产达到300、60名粉丝的目标吧。实现目标,笔不能停。那就...

  • 2018-02-05

    顺势而为是为了生存,顺心而为是最高境界

  • 写作要顺心而为

    上学的时候经常去听讲座。有一次,学院邀请了杂文家、时评家鄢烈山讲述时评的写作心得。具体内容早已忘了,只记得鄢老师的...

  • 水……与……道

    顺其自然,顺心而为,顺势而起,顺坡而下

  • 文道寂寞,请顺心而为

    “一卷诗书一盏茶,微风午后探庭花,人慵日懒共闲暇……” 这是自己曾于读书时所填《浣溪沙》中的几句,可惜...

  • 无为而为

    无为而为,是放弃功利主义后的顺心而为/随性而为。 即选择前,不是以“我能得到什么”等类似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头脑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顺心而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cg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