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课精析(二)

作者: 苏娜一林夕 | 来源:发表于2019-12-04 21:19 被阅读0次

黄厚江老师执教《台阶》

黄老师由阅读提示小说里的细节描写入手,切入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读了这篇小说,对哪些细节印象深刻?

第一环节:让学生在文章中找细节描写,训练学生对细节描写的认知,并由学生找的细节描写引出全文的细节描写都紧紧地围绕着两个形象,是哪两个形象?(父亲、台阶)用这两个形象概括小说的内容?提示:根据父亲、台阶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内容

评点:黄老师这一切入点非常巧妙,本课的细节描写较多,但都和父亲和台阶有关,由细节描写引出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二环节:现在大家想一想,作者通过了一个台阶写一位父亲,这个父亲为台阶耗了一辈子,一开始不喜欢旧台阶,造了新台阶又找不到自己的感觉了。如果你的父亲也是这样,你喜欢这样的父亲吗?

评点:学生概括小说内容时,说到父亲对新旧台阶的不同态度,黄老师很巧妙地用父亲对新旧台阶不同的态度,引到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过渡自然无痕。我在教小说时,分析人物形象通常用:xx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问题直白,与上一环节也没有过渡,黄老师的环环相扣,凸显了我的缺点。

黄老师让学生回答父亲的人物形象时,反复强调因果关系要成立。学生的回答不太理想,没有切合文章语句来回答,黄老师提示:大家注意,表达观点要有理由支撑。有没有同学找到更好的理由不喜欢父亲?不能因为他的优点而不喜欢他,这不符合逻辑

因为学生有答喜欢,有答不喜欢的,不喜欢的理由不充分。

黄老师让学生结合文章语句评价父亲

第三环节:作者通过一个台阶塑造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受人敬重的父亲,黄老师想了一个问题,小说的标题能不能换成《父亲》呢?如果不能,为什么?

生答《台阶》是文章的线索,做题目新颖

那大家再想一下这个“台阶”仅仅是台阶吗?还是父亲地位的象征,梦想的寄托?(学生回答浮于表面,黄老师用问题引入文本深处)

或者换个角度,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不能父亲做标题呢?有哪些不好呢?哪位同学说说着?(这样一引导,学生自然就把题目结合主旨来答了,黄老师课堂灵活,学生回答有难度,随机改变问题)

评点:黄老师让学生分析标题的妙处,是对小说主题的探求

第四环节:用父亲做标题为什么就不能凸显主旨?有同学注意到了,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我”,请注意,“我”为什么要加引号?是不是作者?加了引号,告诉我们这个“我”不是作者那个我,再看阅读提示第四行,还有一个“父亲”,父亲也加了引号,告诉我们加引号是什么意思?小说的父亲是不是作者的父亲?这是关键所在

(可见黄老师阅读,分析文本很细致)

这标明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小说里的“父亲”不是作者的父亲。如果用父亲作为题目,文中的“父亲”是不是就是作者的父亲了?而作者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小说中的“父亲”不是作者父亲,那是什么呢?

作者说过一段话,他说:“在中国农村,一个父亲的使命就是造一座房子,让子女成婚成家,然后自己老去,不被人关注。我为他们的命运惋惜,而这些父亲都是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看完这段话后,大家再看看这篇文章

小说里不仅仅是一个“父亲”,他是中国农民的缩影。所以不能用父亲做标题,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父亲”不是父亲,“父亲”是农民的缩影。现在请同学们再回顾一下小说,哪些地方能体现出“父亲”是中国农民的缩影?

评点:拓展深入文本,由作者的一段话,文章中的父亲是中国所有农民的一个缩影,是一种社会现象,找体现父亲品质的句子,拓展开来是中国农民的品质

小说除了写出一个农民外在内在的特征,小说里还有哪些形象?

分析“我”在小说中作为次要人物的作用

第五环节:读小说要把握小说的主题,除从人物入手,故事情节入手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会读情节的结尾,最主要的是人物的结局和故事的结局。

结尾:品读:1、父亲失去了什么?

2、“这人怎么了?”感情丰富的一句话,蕴含了父亲实现愿望后的空虚、迷茫、寂寞、没有目标

如果加上“怎么了,老了呗!”感情就淡了

评点:黄老师抓住小说结尾句品读,体会父亲实现愿望后内心的空虚、迷茫

黄老师的课堂设计,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每个问题都具有启发性,独具性,问题设计使课堂呈台阶式,由浅入深,一步步引领学生体会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的变化,“父亲”和“我”的作用,标题的妙处,这些也是考试的常考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名课精析(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cr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