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拆解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1966年出版的著作,是管理学的经典书籍,在中国被誉为了解西方管理学的启蒙读物,广受企业管理者的喜爱。一般的管理书籍是阐述如何管理别人,德鲁克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如何自我管理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一位自己成效不高的管理者很难令人信服,也不能管好同事及下属。 管理者在工作中很大程度上要言传身教,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能为别人树立起好榜样,发挥正向积极的作用。
人人都是管理者
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组织化的机构组成的社会,组织机构呈现出知识型的特点。日益增多的知识工作者受到组织机构的重视。知识工作者在职位上,对所任职的组织承担着做贡献的责任,为组织产生成果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书中把这样的知识工作者认为是管理者。
本书并未把管理者局限在高级管理人范畴,提出在现代社会的组织里,不仅是经理人等主管人员是管理者,许多非主管人员,例如专业技术人才,在有一定决策职权的岗位上,也是管理者。可以说人人都是管理者,都要学会自我管理。
才能本身不是成果
在大多数看来,管理者通常才能出众,怀揣名校学历,有较高的才智,知识丰富。但是,要做到卓有成效,光靠天资聪明、知识渊博或努力工作是不够的。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众多管理者中,有才能的人很多,真正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并不多见。 相反,组织中的那些勤勉人士,可能没有耀眼的才华,但是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达成组织目标中做出了贡献,成为了有效的管理者。
智力、知识是组织的重要资源,需要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把智力、知识转化为成果,为组织创造效益,作出贡献,这样管理者才会卓有成效。
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
体力劳动者是用数量和质量来衡量,与此不同,管理者作为知识工作者用有效性来衡量。管理者通过思考,产生知识、创意和信息,但这些并不是有效的产品,只有通过其他的知识工作者,把他的知识、创意和信息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的产品,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要不然,只是一堆没有实质意义的资料。
中国普及高等教育后,培养了大量的知识工作者,这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其中卓有成效的工作者,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把个人工作成效融入组织机构的发展成果中做出了贡献。虽然他们特点各有不同,岗位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做好该做的事情。
管理者在追求卓有成效中破解“组织囚徒”困境
管理者身处组织内,存在一些达成有效性的制约因素。每个组织机构的制约因素的现实表现可能大不相同,主要有四类是管理者本人不能掌控的现实难题,类似于“组织囚徒”困境。
(1)管理者难以自主安排工作时间。每一个人都可以以工作的名义随时找他,事实上,每个人也正是这么做的。就像我今天上午,本来计划好要写一个材料,但是上司安排我与其他2个部门去沟通协调一项工作,协调完后都11点多了,上午本来计划好的事情没法完成了。
(2)被迫忙于具体的“日常工作”。在组织中身不由己,一些琐碎的业务工作忙不过来,抓总体管理却无暇顾及。
(3)管理者之间协调难。 管理者的贡献需要通过其他人的利用转化为组织的成果 ,才能体现有效性。但是管理者处于一个组织中,管理者之间协调配合很难。管理者是知识工作者,各有专长,各有志趣,如果一位管理者不能与其他人主动接触,不能推动其他人利用他的贡献,那么他就达不到工作的有效性。
(4)组织的局限。组织只有能为外部环境做贡献,得到客户的认可,才能算有成就。管理者身处组织内部,内部事务占据了更多的精力和能力,难以及时充分地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就无法为外部客户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即使通过电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者大大提高了收集“量”的信息,反映已经存在的情况,但是外部“质”的趋势变化难以量化,趋势的转变决定一个组织及其努力的成败关键。
上述4项现实问题,管理者自身无力改变,但是对于致力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而言,必须努力学习,提高洞察力,确保工作的有效性,避免一事无成。
怎样才能成为有效的管理者。书中指出,有效性不是天赋,是通过反复实践养成的习惯。一个普通人通过不断的练习可以获得胜任某项工作的能力。卓有成效要求的只是“胜任”,并不是“炉火纯青”。以下五项就是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养成的习惯。
(1)时间管理。管理者所能控制得时间非常有限,必须做好时间管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
(2)重视对外界的贡献。管理者要了解用户的需求,要明白不是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
(3)团队管理。善于利用自己、上司、同事和下属的长处,要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能做的事情。
(4)聚焦少数重要的领域。在少数重要的领域集中精力,坚持要事第一,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
(5)有效决策。按照正确的次序和步骤进行决策。一项根本性的决策,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不是眼花缭乱的战术。
以上这些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主题,也是接下来进行拆解的主要内容。拆解书中知识既是阅读和学习,也是一种深度学习,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促进知行合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