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2-5章,“不愿动笔”的三种心理。
我的摘录有:
第一,每次按发表的按纽,都是满心怀疑。
1)开始动笔时,会觉得自己能写,但越写越乱,时不时会写了一半放弃。
2)那些写好了,要发的时候,总担心写得太差。
3)现在逃避的,是写图文和公号文,很久都没写出一篇。写三几百字可以,但两千字的好难。
第二,想写出东西来,要先打开一个空白文档,直接开始写,看看自己究竟能写出什么来?
第三,三种担心。
1)我的,就是写不好。作者只用了两年时间,能写出判若两人的东西来,之前就是另一个版本的QQ空间,之后是巨大的体量和影响力。有人赞作者,当年有格局、有前沿的眼光。这告诉我们,不用心有人说自己傻,不断写就是了。我现在需要的是深入的思考,学习写有价值的文章。
2)写出来的,太幼稚。自己都不敢回头看之前写过的东西,我有想过重写但没行动。作者那样的高手,看回他以前的文章,都有像在看一部黑历史的感觉,我这个小白没信心也是正常了。 看我写的东西的人,觉得痛苦,他们可以展现了不读。在练习阶段,要安慰自己:应该没多少人关心我写了什么、大胆写、没人看,自己尽情写就好了。作者引述了冯唐的箴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写作时,允许自己可以有写出世上最烂的垃圾的自由。别期望一下子能写出爆款。那会好失望。因为有失望的恐惧,更不敢写。慢慢来,不急,写得多,思维练习才多,才能写出好东西。
3)写作时,内心有批评官。写东西时,有时会觉得自己能写、有思路,但更多时候是觉得自己写不下去,写的东西没深度、没价值、卡壳写不出什么,写得平淡没意思。自己都不知道想要表表达什么。真的,会中途停下来,回头开始修改。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来回审视段落之间的逻辑,仔细推敲不同语句的措辞,删删改改,修修补补,于是发现了更多问题,越来越不满意。最后:a)觉得下笔前太乐观,这个话题根本没什么可写的,或以自己目前的水平,根本写不出让自己满意的东西。b)改得差不多,想继续写的时候,精力不够、时间不够了。
第四,写作时让创造者和审判者的合作。当不受约束时,曾让自己感动或战栗的素材,才慢慢从潜意识中浮现出来。意识的作用则在于辨识可用的素材,通过筛选、构思、编排,将它们巧妙地组合起来。要把握好无意识与意识的出场顺序,一前一后出来,训练自己的思想,让两种意识相互激励,一起写出好作品。
第五,有人说造就一个作家的过程,就是教会一个新手通过技艺来掌握一位天生作家与生俱来的本领的过程。这一观点给了普通人信心。若把写作看作一门手艺,唯一可做的就是不断练,对写作的自卑与自负可和谐共处,通过训练,掌握近似天才作家与生俱来的那些本领,不再自我怀疑。
第六,开始写的时候,不期待太高。运动员在比赛前要热身,同理,刚开始的20~30分钟是也是热身,让文字不受阻力和评判地流出来。那刚开始写的300-500,压力就没那么大了。
第七,轮到审判者出场的时候,是在完成当天的写作计划(如每天写一小时),那时关闭文档,过几小时甚至一两天后再看。不急着改的原因是,若写得热情高涨,头脑发热时不容易看出问题来;若写得不顺,重看一遍只会更沮丧。留出缓冲、隔断的时间,能让你得以保持一段距离,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作品,由此更容易删除不合适的,或补充新鲜素材或想法。
我的行动:
1)打开一个空白文档,深呼一口气,开始在键盘上敲击,看看自己究竟能写出什么来?每天写30-60分钟。
2)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亲身体验,即使是在讲同一个道理。也能真诚地表达出来,才会有独特价值。
3)提醒自己,人都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懂思考到能深入思考,是个过程。写出来了,才知道自己有多差,才有比较。
4)不再对初期的写作抱太高期望,给时间自己,慢慢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