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系统在我们的人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之所以说它很重要,是因为它操纵着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件事,它决定了我们是做或不做任何事的主要因素,它决定了我们对外在人事物的态度。凡事都有两面性,信念系统也是如此,它一面在支持着我们,默默地照顾着我们,让我们拥有一些成功快乐的生活,另一面也可能成为限制我们取得更多更成功快乐的生活。我们称之为局限性信念。
我曾经听到过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农夫,将他多年来点点滴滴辛苦的积蓄,购买了一片农地,心中非常高兴,一大早快快乐乐地出门耕种去。新买的农地要耕种前,他先以松土机松土:因为不知道农地中有很多石头,竟然把松土机和犁头都毁损掉了。因此,他的情绪很糟糕,认为自己成了冤大头,居然花大钱买到这种烂地:又责怪原来的地主没良心,不该把石头地卖给他,闷闷不乐地回家后,就不想再处理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下定决心要把田中的石头一颗一颗拿掉,因此在松土时就特别的小心注意了;终于,整块农地除了中央一颗大石头之外,再没有任何石头了,于是就把大石头四周用绳围起来,以免松土机再受伤害。
可是后来想一想,这颗石头太大了,围起来损失了一大片可耕之地,实在太可惜了。于是聘请许多工人,无论如何一定要把大石头挖掉。他将一根铁条插进石头下面,用力向下一压,想不到整颗大石头就松动了。原来这颗看起来很大的石头埋在土里只不过十几公分而已,两三个人轻易地就把它搬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在生活中限制我们行为的,很多时候不是外在的人事物,而是我们内在的信念。如果想有所改变、有所行动,我们就要经常地去翻动翻动我们内在信念的石头。
NLP里说,每个人拥有的信念数以百万计,无法完全说清楚,因为绝大部分信念都是存于潜意识里,只有极少数的信念存在于意识层次,被人们所捕捉到。所以,其实我们想去翻动我们潜意识里信念的石头,那是不容易的事情,而且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信念才会在意识层面清晰地出现:当信念受到冒犯或者挑战,负面情绪出现时,当这个人自觉地反省时。
NLP认为:“一个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受他(她)内心信念系统所支配”,采用恰当的方法对所持的信念做出审视和界定,能使之松动,这就是松动信念法。
这里有一个事例。
一位家庭主妇应否每天要等晚归的丈夫回家一同吃饭。这位主妇一直以来坚信“不等他回来吃饭便是不尊重他”。采用松动信念的方法来分析一下如何使这个信念松动。
1.改变标签。原标签是“不等他回来吃饭便是不尊重他”,需要的新标签是“不等他回来吃饭是照顾自己”。
2.改变标签的定义。这个新标签产生的直接理由是“自己会因为太饿而没有气力,从而产生抱怨情绪,他回来后不能给他好的照顾,这才是不尊重他呢!”;
3.审视背后的动机。找出事情背后的正面动机,需要找出更高的理解层次和更重大的意义,即“这样做会让我变得怎么样?会给我带来一些什么重要的东西?”在这个例子中,这个意义就在于“不等他回来就吃饭,会使我更有力气做好家务,把家收拾好,我才有更愉快的心情等他回来,并有力气照顾他”;
4.极度延伸。再将信念结果明显化,即延伸。可以自问,或引导她自问:“持续这么做,最终会有什么结果?”在这个例子中,主妇自问的结果是“如果我再继续等他回来才吃饭,现在偶然的胃痛会变成长期的胃痛,身体不好,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情绪也会越来越糟,两人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差,就更谈不上照顾他了”。
我的实践:
我的限制性的信念:
不能经常回家看望老爸,我就是不孝顺的。
1.改变标签:不能经常回家看望老爸,我是在照顾我自己。
2.改变标签的定义:自己会因为没有处理好与老爸的关系,所以内心仍有抱怨不满的情绪,我经常回家后,会向老爸更多流露出不好的情绪,不能让老爸舒心,不能给他更好的照顾,这才是不孝顺呢!
3.审视背后的动机:不用经常回家看望老爸,会使我有更多的时间去调整自己内心的状态,调整到有更大承受力,有更多准备的时候,我才能更轻松愉悦地去看望他,并心甘情愿地去付出。
4.极度延伸:如果我再继续经常回去看望他,我的不好情绪会经常流露出来,惹得老爸也更生气,影响他的身体健康,加深父女之间的隔阂,我回家后也加深了我的自责愧疚,那样的话,就更不愿意回去看望他了。
实践感悟:
当我一直抱持“不能经常回家看望老爸,我就是不孝顺的”这个信念的时候,我内在有隐隐的不安,就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想去做,却无力去做,然后自责、愧疚,那种力量牵扯着我一直往后看,无法向前。
当我把这个让我不舒服的信念列出来,然后用这个方法去尝试以后,我发现我抱持的那个信念松动了,没有那么“固执”了,因为我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不能经常回家看望老爸”,其实也是孝顺的一个表现,我开始接纳自己的这个行为。
并且,我从中感悟到,转变信念,接纳自己,这是放过自己,只有牵绊自己的旧信念动摇了,才会有动力去思考去行动。也就是说,压力之下去改变很难,内心自由轻松,流动出来的才是主动、愉悦。
周玉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