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02333/e8e427d1da3a0878.jpg)
-1-
以前只看过由《白鹿原》改变的电影,却一直没有读过这部小说,即便是去年陈忠实先生去世,我也没有去读他这部成名作。
上周末,因为听一个讲怎样写故事的一本书,老师提到了《白鹿原》。“作家分好几类,有一类作家就是拿血泪来写的,比如陈忠实、路遥、曹雪芹,他们是拿血泪来写的,他们写的所有东西都是他见过的,所以写出来会特别的传神。但是这类作家比较低产,不过也够了,一辈子就写一部,写完就死也可以……能够传世的作品都是拿血泪写出来的……陈忠实在写《白鹿原》的时候,当他写到小娥死的那段,他大喊一声就昏过去了……”因为这段话,我有了读一读《白鹿原》的渴望。
开篇第一句话,就把我抓住了。“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肯怕没有几个人读到开篇这一句话后,不调动起兴趣继续读下去的吧?
“《白鹿原》 该小说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这句话无疑是对这部小说最准确最高的评价。当然,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每个人读完《白鹿原》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2-
当我读到最后一章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落泪。回想整部小说,田小娥死的时候,我有种抽泣的感觉;朱先生死的时候,我当时眼泪哗啦就掉了下来;黑娃被枪决的时候,我又一次湿润了眼眶……读完后,我久久地在思索,却不十分清楚地知道这部小说到底要表达什么?脑海里都是白鹿原上那个世界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跳动。
回想最近几年,很少读到能使自己深切感动的故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余华的《活着》以及陈忠实的《白鹿原》都是一些现实主义的作品,也都是用血泪写成的,而往往这些现实主义的作品能给人带来内心的震撼。更别说,真实的人生远比小说更精彩。
《白鹿原》以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白家和鹿家之间或明或暗的恩怨斗争为线索,讲述了发生在这座古原上前后跨越五十年的故事。我觉得朱先生是陈忠实在小说中对真理和正义的化身,许多次对人生和现实的思考和预测都是通过朱先生之口说出来的,这其实也是忠实先生自己的想法。而黑娃敬献给朱先生的挽联“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无疑也是作者的心声,更算作是整部小说的文眼。
朱先生作为关中大儒,平生没做过任何愧事,所以最后得以善终。田福贤和岳维山这些人作为那个时代的当权派和反动派,革命成功后被推上断头台是自然之事;而田小娥再怎么淳朴善良,她勾引陷害过白孝文是事实,所以有了被鹿三所杀的结果,也是她的不幸;鹿子霖是整部小说中描写占用篇幅仅次于白嘉轩的人,他是那种十足的表面上“笑面虎”、心骨软、爱开玩笑,实际上精于算计、贪婪好色又容易得意忘形之人,最后的结局是变成疯子死在了马号里;鹿三作为白鹿原上最好的长工,大半辈子对白家忠诚勤恳,是那种憨厚实诚的老好人,但他毕竟对田小娥下了黑手,所以有了田小娥厉鬼缠身最后郁郁寡欢而死的结局。乍一看,这不就是朱先生墓中的字迹的印证吗——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但是又为什么最后变成朱先生“最好的学生”的黑娃却落到了被枪毙的下场?为人耿直、刚正不阿的白嘉轩却还要瞎掉一只眼睛?而由好变坏,又由坏变好,最后又由好变坏的白孝文却安然当上了兹水县县长?
“我一生没做过见不得人的事。凡是怕人知道的事就不该做,应该做的事就不怕人知道,甚或知道的人越多越显得这事该做。”这句话是小说的第一主人公白嘉轩教育两个儿子的时候说的。白嘉轩一辈子勤勤恳恳、光明磊落、以德报怨,也从不说别人的闲话。“人狂没好事,狗狂一滩屎喀!”这也是他平日里处世的准则,所以不管白鹿原随着时代大潮怎样变化,他都能处事不惊,这样说他真是个完美的人了啊。但是到小说结束的时候,面对对已经发疯的鹿子霖,他还是说了句“对不起”,他想起了自己做过的那件平生仅有的见不得人的事——设下圈套巧妙换取了鹿子霖家的风水宝地。这件事他瞒过了所有人,甚至鹿子霖父子一直以为自己占了大便宜。可是,他终究瞒不过自己的心,所以最后让白嘉轩瞎掉一只眼睛也是有深层寓意的。
“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自家做下好事刻在自家心里,做下瞎事也刻在自家心里,都抹不掉;其实天知道地也知道,记在天上刻在地上,也是抹不掉的。”
黑娃和鹿兆鹏最先发动了兹水县保安团起义的事,黑娃才是起义的实际领导人物,但是白孝文却率先给贺龙发去敬信,将所有功劳归功于自己领导的一营,这时候黑娃选择了宽容的理解。回想黑娃自小父亲在白家当长工,他就有了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后来领着被休的田小娥回到白鹿村,却因为他和田小娥之间的“丑事”进不了祠堂,被人嫌弃。搞农协,加入红军失败后进山当了土匪。后来又下山加入了保安团,更难能可贵的是拜朱先生为师“学为好人”了。他无疑是朱先生最好的学生。
白孝文先是作为白鹿村下一任的族长人选,获得大家的赞同,却上了田小娥的美人计钻进了破窑洞,终于众叛亲离。他和田小娥整天钻在破窑洞里吞食鸦片,将白嘉轩分给他的地和房子很快挥霍干净,沦为乞丐。却在饥荒年间无意中被鹿子霖和田福贤推荐进入了县里的保安团,从此又开启了浪子回头的旅程,终于做了人上人。
黑娃和白孝文都被白鹿村的祠堂除名,却都有了浪子回头、重入祠堂的经历。起初读到他们又一个个重回那个小村子的时候,我还有些泄气,这不就是个俗套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吗?
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想错了。同样都是营长,白孝文回家祭祖时和媳妇骑着两匹高头大马,由两个团丁牵引,身穿长袍戴礼帽。黑娃回乡祭祖却和媳妇都是一身粗布衣衫,晚上还睡在了自家常年没人的土炕上。这样一对比,俩人的品性高下立马显露出来了。再对比他们对待自己共同的老师朱先生的态度,黑娃每次都是恭敬的倾听先生教诲和先生论道,朱先生去世了他也彻夜站在门外守着,步行数十里送葬。反观白孝文,跟着县委书记岳维山逼着朱先生写反共声明,起义的时候连一手提拔自己请求解甲归田的上级都不放过,两枪打在脸上要了对方的命。
黑娃的副县长只做了多半年,就被白孝文这个县长给判了枪决。真是作恶的不死,学为好人的人却受到陷害,这不是和“人作孽不可活”矛盾了吗?可是仔细想想,现实又何尝不是这样?
-3-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2333/312a8c8e2f9e33b9.jpg)
仔细思索,我越发觉得这部小说最后落脚在两个字上:人性。而这个东西,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迁,它都不会过时。可以说,对任何时代的人都有启发意义。
每个人的生活细节的刻画,都表达出了其人性的一面。无论是描写黑娃拜师那一句:“紧走几步就扑通一声跪倒了:鹿兆谦求见先生。”还是白孝文在重回白鹿村后离开时说的那句话:“谁走不出这原谁一辈子都没出息。”都能体会到人性的刻画。一个人能走多远,能站多高都是由他的人性决定的。
“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体验呼唤未来的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渴望。”
“世事你不经它,你就摸不准它。世事就俩字:福祸。俩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俩字相互牵连着。”
再仔细品味忠实先生这两句对人生和世事的思考,反映的也是陈老历尽人世沧桑后对生活的总结,这不也体现了他厚重朴实,充满了光辉的人性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