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连续性
谷歌方法论第8周回信
吴军:
本周正式回信的主题是:我从发明中得到了什么。
请你在各类发明中,找到一样你熟悉且喜欢的产品,在了解一些资料后,请你谈一谈这项发明对你有什么启发或者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2018.01.20 我的回信:
吴军老师,您好!
从这周谈飞机和电话的发明,我得到:任何创新,都是不连续的。而因为『不连续性』,所以我们总把发明的荣誉给最后一个发明家。
关于连续性与不连续性,能从下图简单理解。
直线型的斜直线,是典型的连续模式,通常是理想的模型。例如:我们假定付出与预期回报成正比、设想投入多少资金能得到多少报酬……。然而图上的点,則代表不连续的集合,通常是现实的情况。例如:认知上的跃迁、发明中的突破……。
![](https://img.haomeiwen.com/i9543177/e893c8f62fa2fbd4.jpg)
器物的创新,是我们常说的发明;制度的创新,通常在器物发明后随之而来;认知的创新,则是所谓科学的范式革命。
任何创新,都无法一蹴而就。在莱特兄弟之前,有凯利爵士的论文,有李林塔尔的无数尝试;在马斯克之前,也有艾伯哈德和塔彭宁的奠基。
最后一个发明家,总在前人的基础上,“涌现”出发明,成功推向市场。涌现的过程,是前人慢慢积累的量变,加上发明家最后的质变。每个质变,都是个断点、跃升到更高量级,这就是不连续性。
提到不连续性,我想借用杰弗里.摩尔在《跨越鸿沟》的概念——New Technology Adoption Cycle。他利用新技术普及的时程,将市场分成五类: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及落后者。
![](https://img.haomeiwen.com/i9543177/b8b70a39fde07c73.jpg)
创新者对技术狂热,即便尚未成熟的新工具也想尝试;早期采用者愿意尝鲜,他们在意关键体验,也往往是首批核心用户。前两者是新产品的布道者,他们会把还在初阶的发明到处传播,向市场发出消息。
而产品到了早期大众手中,才算是取得阶段的成功,要能走到这步,发明必须务实、接地气,能改善原本生活方式才是硬道理,靠噱头把商品捧高最终必将失败。最后,透过标准化和规模化,使价格更亲民、操作更傻瓜,让发明走向晚期大众和落后者。
将这个理论,和吴军老师提过的『第三眼美女』结合,能发现共通的底层逻辑。第一眼美女漂亮,但不属于大众;第二眼美女虽不如前者,但需要懂得人才能欣赏,同时交往成本也高;第三眼美女不那么显眼,但她们的美能欣赏更久,因此能受大众欢迎。
第一眼美女,属于创新者;第二眼美女,属于早期采用者;第三眼美女,才属于早期大众。一个发明,不仅是从无到有,还要能从实验室到商品架。发明常需要多次失败,才能获得成果,因此发明是给跃迁成功、跨越鸿沟的那个人。
我认为,发明家不仅要能在实验室发挥,还要能在商场上纵横;换句话说,成功的发明家,也会是成功的商人。爱迪生是商人、贾伯斯是商人,马斯克也是商人。跨越早期大众之前的鸿沟,让发明成为第三眼美女,使世人都能享受它的价值。
成功的发明是个不连续的集合,往往要等各个条件成熟、风云汇聚之时,才能水到渠成。
祝 事事顺心
才田京乘
2018年1月20日
后记:
本文参照资料,包含《爆裂》、《跨越鸿沟》中重要概念,以及张潇雨.商业经典案例课《小败局|“跨越鸿沟”理论》和硅谷来信《第009封信|VR技术与第三眼美女》。以上资料,供您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