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的事物本无意义,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就是什么意义。我们给孩子呈现的世界是怎样的版本,孩子的心里就会留下怎样的烙印。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位童书作家的读者见面会。我赶到现场时,见面会已经开始了。
场内观众席里坐满了家长和孩子。有一些家长和我一样晚来了,带着孩子站在围栏外听讲座。
为了活跃气氛,女作家说,下一个环节是有奖问答,谁的回答最棒,就得到一份特别的礼物。
孩子们一听说有奖品,一下子兴奋起来。有些孩子还没听到啥问题,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手,大声嚷嚷“我来!我来!”
这时候,有对母女走了过来。妈妈拎了一个袋子,里面有一些新买的书。
“妈妈,我想要礼物。”小女孩看着妈妈轻声说,“我想留下看看。”
妈妈一脸疲惫,朝中心台望了一眼,随口对女儿说:“我们走吧,那些礼物都是给指定的孩子的。”
女孩听妈妈这么一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她双脚站在原地,没有想走的意思。
妈妈皱着眉头,一边拉女儿走,一边很认真地说,“走吧,我们不要瞎起劲了。奖品都是内定的,你拿不到的。我们走吧!”
小女孩有点不情愿,一边被妈妈拽着往前走,一边忍不住回头看。
正在这时候,女作家说出了有奖竞答的题目∶“我有一个怎样的家”。
在场的孩子们顿时像炸开锅一样,七嘴八舌地喊着自己的答案,但是大多都是“我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在我身边,有一对母子的互动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小男孩没有举手大声喊叫,只是趴在围栏上,轻轻地说:“我有一个美丽的家”。
他妈妈听了,就引导儿子说,“好像,大家都说得一样哦!宝贝,你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不一样的句子?”
男孩子挠挠脑袋,想了想,没说。
“宝贝,你想不想赢得奖品?我觉得,如果答案与众不同一点,可能有机会赢得奖品。”
男孩点了点头。
“那你到前面去排队回答吧!”妈妈笑着说,“去吧,妈妈在这里看着你。”
男孩有点犹豫,一边朝前台走去,一边回头看妈妈。到了前面,却又不敢举手回答。
妈妈看到了,没有发火,反而会心一笑,似乎知道儿子可能会临阵紧张。于是,她走到儿子身旁,继续鼓励他。
男孩的回答得到了女作家的肯定,得到了一本签名版的童书。母子俩拥抱在一起表示庆祝。
不知怎么,远远地看到这一幕,我心里突然觉得好暖,竟然忍不住有点泪目。
同样一个情境,不同的妈妈给各自的孩子全然不同的呈现。
第一位妈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给女儿呈现的是一个充满虚假的丑陋社会,即使你努力争取也不会成功。
第二位妈妈耐心的引导,让原本羞怯胆小的儿子战胜了自己。这粒希望的种子会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不同滤镜,看到不同的世界
我很喜欢和儿子一起看《点亮自然》。每次我们各自戴上不同的滤镜,不停相互对看,享受着变色的乐趣。
这本书很特别,它用RGB的视觉艺术形式,分别以三种不同的颜色有层次地大面积叠加在一起。裸眼看的时候是色彩斑斓,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大幅画面。
戴上不同颜色的滤镜后,眼前的画面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画面。
比如,裸眼看下面这幅图:
“奖品是内定的,我们走吧!”当你戴上红色滤镜,画面就变成栩栩如生的昼行性动物;
“奖品是内定的,我们走吧!”当你带上蓝色滤镜,出现在眼前的是夜行和晨昏性的动物。
“奖品是内定的,我们走吧!”当你带上绿色滤镜,画面又变成各种植物。
“奖品是内定的,我们走吧!”三种颜色的滤镜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视角,三种完全不同的世界。
3
你相信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当孩子遇到某些事情,我们的解释就是这副滤镜。
我想到了一部电影《美丽人生》,电影讲述了一个五岁犹太男孩约舒亚被关在集中营里,在父亲的帮助下,最终获救的感人故事。
集中营充满了残忍和血腥,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约舒亚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呢?
原来,他的父亲告诉他,“关进集中营”是为了庆祝他的生日而举办的一场有奖游戏。游戏规则是不能哭、不能闹、不能想妈妈,不能说话,率先得到1000个积分的孩子就可以得到一辆真坦克。
约书亚信以为真,为了赢得这辆坦克车,混在德国孩子里,强忍了饥饿、恐惧、寂寞和一切恶劣的环境。
在德军投降的前一晚,父亲让约舒亚躲到铁柜中,一晚上不要出来。第二天,乔舒亚按照与爸爸的约定从柜子中出来,他真的见到了一辆坦克。
智慧的爸爸给儿子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给儿子戴了一副“游戏滤镜”。透过这副滤镜,孩子看到的不是集中营,而是“游戏场”。要赢得游戏的心态,让一个五岁的孩子有了不一样的动力,最终在一个既不可控又充满不确定的危险环境里生存了下来。
“你相信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追求真善美,然而只有他真的相信真善美的存在,才会去追求真善美。
问题是我们自己相信吗?
嗨!我是JK不二子,简书签约作者,资深少儿教育工作者,少儿心理咨询师,一个5岁男孩的妈妈。专注亲子教育研究和写作,遇见孩子,遇见最好的你。关注内在,和孩子一起成长。公众号:悦心读书(yxds86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