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周邦彦(宋)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释:
满庭芳:又名《锁阳台》,《清真集》入“中吕调”,双调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溧(lì)水:县名,今属江苏省南京市。
无想山:在溧水县南十八里。
风老莺雏:幼莺在暖风里长大。
雨肥梅子:梅子受雨水滋润而长得肥硕。
嘉树:树的美称。
地卑:地势低洼。
乌鸢(yuān):即乌鸦。
溅溅:流水声。
阑:栏杆。
黄芦:枯黄的芦苇。苦竹:清瘦的竹子。
社燕:燕子当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故称社燕。
翰海:此指沙漠广大如海。
修椽(chuán):安在梁上支架屋面和瓦片的长木条。
身外:指功名利禄。
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急管繁弦:指各种乐器同时演奏时的热闹情景。
簟(diàn):竹席。
赏析:
此词作于元祐八年(1093)到绍圣三年(1096)期间。”周邦彦在元祐二年(1087)外放,七年后任溧水知县。因无法施展心中抱负,深感苦闷,一日游无想山后,心生感慨,作此词。
上片: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暖风中,幼莺渐渐长大,梅子在雨里慢慢变得肥大。中午的阳光下,树的影子清晰圆正。此处用典杜牧诗《赴京初入汴口》:“露蔓虫丝多,风蒲燕雏老。”及杜甫诗《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化用无痕。“老”、“肥”、“清圆”几字,将莺、梅子、树木的变化,生动传神地体现了出来,变化中隐含着光阴的流逝,为后续的抒情作好铺垫。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地势低洼,离山近,衣服潮湿,费炉火烤干。此这句写周围环境,点明地理位置,天气。“衣润”承首句“雨肥梅子”,因连日阴雨,衣湿难干,这样的环境,更是加深了词人内心的苦闷。“费”字极传神,那一缕缕的炉烟,也正是那漫长而沉寂的时光,进一步反衬出词人愁苦的心理感受。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四周无人语,乌鸦自得其乐,小桥外,绿水潺潺。此几句意接前述,因人静,故乌鸦自乐,一“自”字,又进一步反衬出环境的幽静,而“溅溅”的水声,也正是雨多所致水涨,同时也体现了环境的寂静。此几句情感略觉轻松。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久久地倚着栏杆,遍地黄芦苦竹,好似当年白居易被贬时泛舟九江边。此几句意承“地卑山近”,用典唐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暗衬自身艰难的处境。此处心情由静听“新绿溅溅”的轻松感,复转入愁苦。
下片: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年复一年,身如社燕,在浩瀚的荒漠飘流,寄住在别人的屋檐下。词人以社燕自比,叹宦海飘泊,居无定所,寄人篱下。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暂且别想这身外的功名,常常将这美酒畅饮。此处情感由身如社燕的伤感中转入暂时的释然。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然而像我这样憔悴的江南倦客,已是受不了这样激昂的乐音了。词人情感复转入低落,“长近尊前”,酒虽美,却解不了心中之愁,“不堪听”实是内心不能承受这“急管繁弦”所带来的情感冲击。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就在歌宴的旁边,先安置好枕席,待醉酒时休息。结句情感复转为豁达,正因为无力改变,不如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千愁万绪尽在此“容我醉时眠”之中。
词人善于用典,风景清新与灰暗叠加,情感苦闷与宽慰交替,富于变化。语言含蓄,以景衬情。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评:“美成词有前后若不相蒙者,正是顿挫之妙。如《满庭芳》上半阕云:‘人静乌鸢自乐⋯⋯ ’正拟纵乐矣,下忽接云:‘年年⋯⋯醉时眠。’是乌鸢虽乐,社燕自苦,九江之船,卒未尝泛。此中有多少说不出处。或是依人之苦,或有患失之心,但说得虽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后人为词,好作尽头语,令人一览无余,有何趣味?”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