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梳理分享了课件制作的四个技能,帮助老师们优化课件。本期,江苏常州市兰陵中学钱欣老师将分享自己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多模态课件培养学生“听、说、读、看、写”的英语综合能力,以及实践操作后的回顾与反思,希望有益于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教研提升。
多模态课件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以译林版英语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 3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的Reading第一课时为例,该单元的中心话题是网上旅游,Reading部分以网页形式呈现纽约四大景点(华尔街、百老汇、中央公园、时代广场)。文章的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语篇类型为说明文。教师结合多模态语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握说明文文体的特定结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式,以了解纽约的四大景点。针对跨文化景点的学习,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利用多模态课件完成阅读教学六步法。
01 吸引注意,积累语言
教师围绕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播放1分钟环球旅行的相关视频,将学生引入文本主题,让学生感受网上旅游的妙处,激活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并让学生带着问题“Traveling is fantastic. But how can we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in one minute?”观看视频,由互联网引出icons, click the icon, double click等词组。结合马蜂窝、去哪儿等旅游APP,先复习关于景点的知识,再引出世界地图。
【设计意图】
视频中的图片和语言能够促使学生提取和回忆相关话题语料,实现初步认知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并引导学生回忆或学习个人情感表达。
02 读前预测,导出目标
呈现世界地图引出环球旅行后,通过模拟旅行网站的页面,引出本课的中心——纽约景点。在介绍纽约景点前,教师播放歌手Taylor Swift的MV——Welcome to New York,紧紧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讨论和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内部学习动力。
【设计意图】
在多模态语篇的阅读理解中,除了需要使用传统的文本阅读技能以外,还需要通过“看”来理解标题和插图的意义。由于学生对于网页比较熟悉,因此在生成结构时,可以借助图片学习,能更快帮助他们引出本课重点。
03 通读文章,初步了解课文结构
通过提出 “How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are there in New York? What are they?”的问题,导出纽约的四大地点:Wall Street, Times Square, Central Park, Broadway,通过问题引领学生通读全文,并在识别问题后要求学生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为了培养学生在后期的输出中恰当使用连接词、指代清晰和行文连贯流畅的意识,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连接词和指代用法。
【设计意图】
通过快读文章,运用阅读技巧,了解文章的大概框架。篇章结构是文本的骨架,是凸显文本主题的方式和谋篇布局的手段。引导学生识别文体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篇特征的敏感性;要求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篇章结构、高度概括的思维能力。
04 呈现刺激性材料,活用结构
由于学生缺乏对美国纽约的了解,无法形成对四大景点的基本认知,因此在引导学生快读和细读时,必须通过一些图片模态、视频模态、音频模态的补充,帮助学生更加立体地了解这座城市,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景点背后的跨文化意义。
在介绍纽约景点之一时代广场时,教师播放时代广场跨年倒计时的MV,让学生感受到现场欢乐热闹的气氛。在介绍百老汇时,教师播放百老汇经典歌剧Memory,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真实的语境学习中体验跨文化的趣味。
【设计意图】
通过细读,梳理四个景点的内容。通过练习,活用重点词汇,学生亲身体验参与,进一步熟悉文本内容。同时,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导向,关注了不同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保证学生持续性阅读的兴趣,也是逐步深入培养思维品质的关键。
05 引发期待行为,强化结构
由于本课型为阅读表达课,学生可以在读中品味、欣赏作者对句型和词组的运用。在读后环节,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导游—游客”模拟情境训练。通过小组合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现日常生活中导游带队参观景点的场景。在介绍纽约的四个景点时,学生把纽约的整体地图和文字结合起来,使情境更加真实、立体。
通过图片、动画、箭头和文字的多种模态的协调搭配,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输入,有助于他们更加顺利地完成意义构建。在参观完纽约的景点后,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回到常州景点的介绍上。通过常州景点图片的呈现和纽约景点介绍学习的短语和句型,由学生进行书面创造。
【设计意图】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学生先感知语言,了解其应用范本,然后才是模仿应用。读后环节实现了从立足文本、理解文本、内化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语言知识基础上,根据自身表达需要进行创造性建构,生成新的概念。
06 提供反馈评价,巩固结构
在展示结束后,通过表格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启发学生“The world is so big that it is well worth a visit. Do we need to travel ourselves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rnet?”课后,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资料,制作纽约景点相关小报,向同学们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景点。通过收集小报,布置教室,将教学时间和空间拓展到课外,优化教学效果。
【设计意图】
结合旅行经历,学生应用文本知识进行书面表达,在讨论中情感得到提升,深刻理解了“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在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图片欣赏和文本阅读后,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提升,将讨论所得观点形成文字也是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一种延伸和升华。
多模态课件在阅读教学中的回望反思
01 坚持模态间协调一致
视听模态之间的协作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多模态课件在设计中并非包罗所有的模态,当某种模态是主要的信息传达方式时,其他模态则起到辅助作用,因此并不是模态越多越好。在选用多模态时,通常只有一个模态为主模态,其他模态对其进行强化,使其传递的意义更为突出。例如:通过提供感性材料,图像可以弥补文字模态在形象性和直观性上的缺陷。同时,在选用模态时,当主模态表达的意义比较抽象、晦涩或深奥时,辅助模态就要具备很强的工具性,能为教学提供便利的条件。比如:在介绍百老汇的歌剧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歌剧魅影》的原声,让学生体会歌剧和流行音乐的区别,感受到文化间的差异。
02 坚持与教学主题协调一致
图片与教学主题没有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也会抵消文字信息,这是模态搭配的禁忌。很多教师在制作PPT时,有时只注意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仅选取有趣的图片,而忽视了图片本应该在课件中发挥的作用。因此在选取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时,第一要义就是为教学服务,内容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例如:PPT自带的图片或者文字出现时的音效,若和主题无关,会使学生分散课堂的注意力。第二要义就是考虑视频时长,不能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刻意延长播放视频的时间。由于课堂时间宝贵,建议一支视频最多播放一分钟。
03 坚持课内课外协调一致
多模态课件是开展多模态教学的理想平台,但多模态教学不局限于多模态课件。为充分发挥多模态教学的优势,教师在设计多模态课件时还要多多拓展。例如:在开展英语阅读课时,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文章,做到课内课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04 坚持与学生兴趣协调一致
多模态课件本身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配合学生学习服务的。因此,在选取课件素材时,首先应考虑到素材的“新”。只有像素高、内容形式新颖的素材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应考虑到素材的趣味性要强。学生长时间接触网络,习惯了各种图片、视频的兴趣享受,趣味性强的课件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更好地发挥多模态课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教师在设计多模态课件时要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出发,依据不同模态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科学调配多种模态,设计出符合学习规律、降低认知负荷的课件。在使用多模态课件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开展课堂互动活动,根据课堂教学效果灵活地组织和驾驭课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人文素养和设计审美,充分发挥多模态课件的潜在优势。
本文内容节选自《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01期“多模态课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一文。三好教师联盟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