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重述原文
从上学以来直到大学毕业,几乎每个人都多多少少读过课外书,不管是国学经典还是青春杂志。当有人问起你最喜欢看的是什么书,或许你还能很自信的告诉别人你喜欢的书的书名,并深有感触地说:“我上学的时候非常喜欢这本书,在书中我得到了很多指点。”
既然你非常喜欢这本书,那你一定知道这本书具体讲了些啥?最喜欢里面哪篇文章或是某个章节?这本书到底对你有哪些指导呢?既然你说它很好,到底好在哪里呢?
相信此时,很多人都是哑口无言。既然如此喜欢这本书,那肯定是细心读过,被书中的内容所打动。但为什么面对这些简单的问题却回答不上来呢?只知道这本书就是好,到底好在哪里怎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认真反思一下,你觉得你是真的会读书吗?为什么读过之后只觉得好,其他什么也说不上来?你会发现原来读书也不是你想象中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当你一气呵成读完一本书,然后再合上书本,多半只记得最后一个章节的内容。其实,这样的情况也是非常正常的。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只是普通人,有着普通的记忆力,毕竟像黄蓉她娘一样有着过目不忘本领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
普通人的记忆力都是很有限的,正因如此,才会看到后面忘记前面的。那这就没有办法了吗?肯定不是。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课堂上老师总是叫我们要做好笔记,哪怕你当时记忆非常深刻,也还是敌不过时间对你记忆的掠夺。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在读书的时候你做过笔记吗?不止读书,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你有做记录的习惯吗?
记得小时候,老师给我们布置的暑假作业就是写日记,每天一篇,不论字数。当时为了贪玩,便几天之内把整个暑假的日记都写完了。后来想想,老师叫我们写日记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养成一个爱总结爱思考的习惯。每当你做的一件事,都可以反思出不同的问题来,可以从哪方面再改善一下,以后能做的更完美,所以读书也是一样。
很多人读书,只记得读过这本书,提起里面的内容,却是一脸茫然,像是那段记忆丢失在了黑洞里一样,怎么也找不回来。
于是便觉得是自己脑子不行,记不着东西,只能记得亲身经历的事情和看见或听过的一些事,像是一些人名、地名还有读过的文章一概记不住,就算反复看N多遍也不能铭记于心,更何况读过的那些书,自然也是看了就忘。
忘的多了,自然认识到这是自己的一个短板,不仅记不住书中的内容,而且对书中内容所表达的意思更是一知半解。
所以我时常反思,为什么明明读过的内容,到头来却什么也不记得,这压根儿就和没读过没什么两样吗?
估计大多数人都同我有一样的思考:
“书确实是好书,但读完却发现对自己似乎没多大启发,平时是怎样的生活,现在还是怎样的生活。”
“读完一本书,刚翻完最后一页,突然发现前面这么多页到底讲了什么,看完一本书,就像做了一场梦,没有人会对一个梦追根究底,眷恋不舍。”
“当整理书柜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读了这么多书,按理说也算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但每次写文章,没有一句用的上书中的内容。”
想必,大家以前都经历过这个烦恼的,迷茫的阶段,但有时候我们也会为自己找借口:“虽然读完没有记住太多内容,但至少读过,书里面的精华内容,肯定还是会对我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论这影响有多大,总算还是有点收获的。”
很多人会自我认为,书里面100%的内容只要能记住1%或2%就行了,那么多内容谁没事天天记那么多,另外那99%的内容只要大概看过一遍就行了。就像苹果手机虽然有很多强大的功能,但平时生活中我们就只用个打电话,发短信,微信以及购物等,很多功能都是浪费的。
以后就算要用到书中内容,有个大概印象很容易记起来的。以后灵感来了,就会自然而然想到这本书我读过,我好像有这么个印象等等。
但人们总是喜欢高估自己,以为自己联想力丰富,殊不知可能连昨天吃了什么饭都一时说不上来,所以又哪里来的这么大的信心,说自己就完全可以只吸收书中精华呢?
读书,并不是为了只读其中1%或2%,这么差的效率简直浪费那本书了。要是你专门花钱买一本书回来,肯定还是想记住其中100%或90%的内容,再不济也得10%到30%的内容,不然花钱买的书才记住那么一点点,也太对不起自己的钱了。
所以我现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常常思索:“其实所谓的只理解书中精华,不过是个美好的愿望罢了,那是读书总记不住多少内容的人给自己找的借口而已,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总说葡萄酸一样。”
真正喜欢读书,并且长期读书的人也会因为读的书越来越多,而忘记前面读过的书,读到最后可能连前面书的1%或2%都忘记了。所以每次读书只记住1%或2%,到最后还能记得什么呢?
如果说只是这种样子的读书,那和没读是一样一样的,因为你们都不知道书的内容。不要认为只要眼睛看过就算读过,脑子没有记住,读再多的书也是白搭,到时候不照样一问三不知?
A1-联系经验
到大学报道的第一天,我看见学校道路两旁全是各种社团的招生。
很久以前,我就特别羡慕大学里面可以参加各种社团,可以和学长学姐一起讨论你们共同的爱好,于是我便参加了一个文学社团。
开学的一周后是文学社团新人报到的时间,我们大家都齐聚在一间教室,这次参加的新人一共还是有十多个。团长说完开场白和欢迎词,紧接着就是我们这些新人自我介绍了。
“我叫××,来自××,喜欢读书,读过《××》……”
……
自我介绍了五个人之后就轮到我了,我便借着前面人的模板简单自我介绍了一下,并说出我有读过《海底两万里》等书。
在我刚坐回座位上,旁边一个新生就立即问我:“你读过《海底两万里》?我知道是很好的小说,但没看过,不知道写的什么。”
我没想到居然会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有点不按套路啊,我愣了半天才支支吾吾说了个故事大概讲的什么,至于更多的我绞尽脑汁也没想起。我看到对方“哦”了一声,没再继续追问,这悬着的心才安然放下。此时手心全是汗,早知道就不该这么指名道姓的说出书的名字,免得被别人追问。
《海底两万里》是我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小说了,只记得大概是个什么样的故事,至于其他的,估计当时看的时候也没怎么看明白。
从此,我得到一个教训,如果自己对那本书的内容不是非常熟悉的话,坚决不说自己看过,免得到时候打肿脸充胖子,尴尬地下不了台。
A2-规划运用
其实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归根结底还是自己读书有问题。
我发现上学这么年,居然不会读书。以前读书像吃快餐一样,只顾读完了解个大概就行了,认为这便是读了一本书,笔记、感想什么都没有。一合上书,问写的什么,一脸茫然,唯一清晰地记得的就是结尾作者告诉我们的道理。估计再过个十天半个月,连结尾也许都说不出个所以然了。
像这样读书,不是跟没读一样吗?因为最后也没比没读这本书的人知道的多。想要读书有效率,还得有方法,为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掌握书中更多的内容,我总结了以下几个要点:
一、不能死读书。死读书书中内容是很容易被忘记的,一定要边读边思考,理解分析书中的道理,自然就深刻的记住了书的内容。
二、要做笔记或者写感想。不能像以前一样通篇读完就算了,一定要在读完每章之后写一篇感想总结,把书中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更容易吸收和理解。
三、分类整理。每隔一段时间把写的心得、笔记、感想等各自分类,不同类型的书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分开整理,自己看起来一目了然,不杂乱。
四、思考运用。每月或是每两月可以把整理的笔记再回顾一下,并思考可以用到什么样的生活场景中,做到活学活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