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百二十二年,即曹魏黄初三年,曹植从洛阳返回鄄城封地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洛神赋》自然是写得很好,我读了不下于百遍,但后世的文人骚客,每每谈及《洛神赋》,首先想到的就是《洛神赋》背后的绯闻故事,我自然对此也很感兴趣。
前几年的电视剧《新洛神》播出之后,我也看了几集。很多人都在吐槽剧中一言不合就唱歌仔戏,但是我却特别喜欢这种形式的电视剧。当年的《新白娘子传奇》不也是这种形式吗?所以私以为,本剧的导演还是有点艺术情怀的。我记得看到宓妃殒命,曹植七步成诗,之后在洛川边上写《洛神赋》的时候,我差点也跟着哭了出来。
在《洛神赋》中,曹植虚构了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美丽绝伦,曹植一见倾心,可是人神之恋本来就飘渺迷离,难以言说。曹植对此大为伤感,不禁也产生怀疑,担心受到欺骗。俗话说,人神殊途,人和神是不能结合的,所以最后在一片悲伤怅惘之中,曹植黯然成殇,在一阵思念中盘桓良久,不忍离去。
曹植的《洛神赋》的开头写道: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曹植看到古人的文章,知道洛水有个女神叫宓妃,又有感于宋玉对楚王所说的神女之事,所以写了这篇赋。
洛神自然是不存在的,曹植在洛川边上也没有遇到洛神,曹植在赋的开头已经承认他是编造的了。但是好端端的,为何在从洛阳回封地的途中,写这样一篇赋呢?曹植想表达什么?
后世的文人们于是认为,这个洛神,很有可能就是她的嫂子甄夫人。因为这个传说由来已久,所以甄夫人后来也被称为甄宓。这倒是一桩美谈。
无风不起浪,这种说法也颇有道理。根据唐代李善《昭明文选》后的注解,最初想娶甄夫人的是曹植,结果被大哥曹丕抢先一步。曹植一直对甄夫人恋恋不忘。
在甄夫人被曹植赐死后,曹植入朝见曹丕,曹丕拿出甄夫人的金缕玉带枕给他看,曹植睹物思人,大哭一场。到了晚上,甄夫人的儿子即后来的魏明帝曹睿,干脆把这个枕头送给了曹植。
在古代,枕头是何等私密之物。枕头女子每日入睡时脸庞贴近的地方,没准还流一些口水香唾,怎能送给小叔子?
这当然只是个八卦故事,无据可考。曹丕是个著名的小心眼,收拾自家亲兄弟的手段可能比雍正皇帝还狠,他怎么可能愿意把甄夫人的枕头拿给曹植看,并且没有反对儿子把它送给曹植呢?
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马伯庸对此也八卦了一下。他起初也是不相信甄夫人和曹植之间有暧昧关系的,但是据他所说,他每次读《洛神赋》的时候,都被其中的情真意切给震撼到,所以就对自己一开始的判断有些犹豫了。
我在读《洛神赋》的时候也有同感。古代的文人不可能无病呻吟,好端端地写一篇没有特殊意义的文章。大多数时候,写文章都是或多或少抒发胸臆的。李白杜甫那些人在写诗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理想抱负或者某种其他情感写进去,他们不太可能莫名其妙地写一篇关于自己偶尔看到一个美女的诗。如果写了,最低层次也是在表达某种爱慕。
曹植的这篇赋其中自然也是有爱慕之心的,然而爱慕的却是一个想象中的人物。这点就让人觉得很奇怪。
马伯庸后来首先是在《洛神赋》这篇文章的名字上找到了突破口。《洛神赋》原名叫《感鄄赋》,而这个鄄城是曹植的封地。鄄(juan)字古代和甄(zhen)字是通用的。《二京赋》、《上林赋》等等这些赋都用地名再加上一个“赋”字,为何曹植的这篇要写成“感鄄赋”而鄄又偏偏和甄通用呢?
所以,曹植很有可能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但这个文字游戏并不高明,当时的文人们肯定都能猜到。曹家人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更让人惊讶的事发生了:曹丕的儿子曹睿继位之后,下令把叔叔的这篇赋改名为《洛神赋》。于是,我们今天读到的这篇赋才叫《洛神赋》,而不是曹植当时手书的《感鄄赋》。
甄夫人的儿子曹睿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然是为了保全母亲的名节,可见这段绯闻,在当时可能就有了。
于是最终马伯庸还原了这样一个故事:建安二十一年,曹操东征孙权,曹丕、卞夫人,以及甄夫人的两个矮子和东河公主都一并出征。甄夫人因为生病,留在了邺城。与此同时,留在邺城的还有曹植(史书如是记载)。
曹操当时很器重曹植,所以把整个大后方交给了曹植。甄夫人与曹植的私密接触,也很有可能发生在这个时期。但是在曹操东征的这段期间内,邺城发生了一起叛乱事件。发生叛乱,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重大的政治事件,不管曹植对这起叛乱的处置怎样,都会丢掉了太子的位子。
为什么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发生这种事情?马伯庸给出的解释是,曹丕和甄夫人之间达成了一个契约:后者去接近曹植,并且秘密安排叛乱,以这种手段葬送曹植的政治前程。作为回报,曹睿将来将继承王位(曹睿很可能不是曹丕的儿子,在此之前甄夫人嫁给了袁绍的次子)。
很难说在这段时间内甄夫人是不是爱上了曹植,但是至少曹植是爱上了甄夫人。曹丕正是抓住了曹植多情的性格弱点,知道即便他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也会为了爱情而不去告发。
事情果然按照曹丕的设计发展。
也正是在此之后,根据史书的记载,甄夫人失宠了。这点恰恰印证了马伯庸以上的猜测。失宠之后的甄夫人,不久之后便被曹丕赐死。为什么会失宠甚至赐死?当然是因为知道的内幕太多了,而且给他戴上了绿帽子。这种斤斤计较的人,肯定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的,尽管一切的一切,主要都是他设计的。
从建安二十一年开始的这段“爱情故事”,改变了曹植的命运。曹植有后悔过吗?甄宓有爱过曹植吗?这背后还有着什么样的故事?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至少我们从曹植的《洛神赋》中,可以看出曹植是爱甄宓的。
在《洛神赋》中,作者写自己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神女宓妃伫立山崖,其容仪和服饰美轮美奂,让他真醉其中。第三段作者开始极尽辞藻,写自己对洛神的爱慕。洛神既识礼仪又善言辞,可是他虽然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依然担心受欺骗,所以极言爱慕之深。可是尽管曹植如此恳切,却发生了什么呢?
倒数第二段末尾有一句话非常有意思:“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虽然深处太阴,却时时怀念着君王。洛神说毕忽然不知去处,我为众灵一时消失隐去光彩而深感惆怅。
“自己虽然深处太阴,却时时怀念着君王”,这句话乍看起来像是曹植说的话,但是结合文意,我觉得更像是洛神所说的话。洛神说完了这句话,就忽然离开,没有丝毫留恋。所以,怀念着君王的,是洛神。
这正好契合了甄宓和曹植的故事:甄宓的心中,很明显是把作为皇帝的曹丕排在第一的。至少作为皇帝的女人,他需要以此来保证自己儿子曹睿的政治前途。
洛神离去之后,曹植“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在离开之前,于洛川边上徘徊良久,不愿离去。曹植是什么?曹植也许和甄宓一样,只是一枚棋子,棋子的棋子。
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黄初二年所发生的事。黄初二年,甄宓在凄惨中离世。而就在同一年,史书上记载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这句话大概是说,曹植饮酒过度,心神大乱,甚至“劫胁”朝廷派来的使者。是什么事让他如此失态如此发狂呢?
同一年,曹植被贬为安乡侯,次年迁鄄城。第二年,曹植在从京师回封地的途中,在洛川边上,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于是,曹植心中的那段难以言说的爱情故事,在这篇赋中流传至今。
似乎一切都是八卦,又似乎八卦背后隐藏着都是真实的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