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随笔散文
张充和: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

张充和: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

作者: 齐鲁师范学院王浩宇 | 来源:发表于2017-02-07 23:59 被阅读0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她从时光的深处走来,带着岁月赋予的智慧,持守着民国的优雅,经受着岁月的洗礼,浸染着时间的霜华,却始终保持着一份淡雅平和的心。而她便是有着“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之称的张充和先生。                                  

    在春风清水的水流中,隽永而悠长的往事,亦曾姹紫嫣红开遍。

    毛笔一支,苏州园林的温语笑靥在异国亦尝萦绕耳畔,昆曲一折,流传千载的空灵芳华在异乡亦化为指尖。悠游于世,充和先生总是那么的从容与优雅,从年幼被二祖母抚养,再到承欢父母膝下,从与兄弟姐妹吟诗赋曲再到独自一人北上求学,从寓居三姐沈氏一家再到以后以爱之名,为爱狂奔远赴美国,一个世纪的岁月,先生从来靠的都是自己。

    诚如那句话所说:姑苏的女子,与昆曲苏绣都是永恒。而先生的一生与昆曲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父亲对昆曲文化的痴迷,便常请曲师到家中教女儿们拍曲,四姐妹便成立了幔亭曲社。而充和也渐渐爱上并痴迷起昆曲来,此生便与昆曲解下了不解之缘。

    在远洋之外,传播着故土的文化,亦埋藏着自己的文化之思。那珍藏了许久的《曲人鸿爪》,流露出来的昆曲人的留痕墨迹,更使先生回忆起故土与海外播散的笙歌之声。

    为了让昆曲在他国传下去,她还心传口授,精心培养自己的幼女傅爱玛学习昆曲。一开始,小爱玛对昆曲没兴趣,不想学。女儿爱吃陈皮梅,她就用陈皮梅作“诱饵”,唱一支曲子,给一个陈皮梅。先生还教女儿吹笛子。经她的调教,傅爱玛9岁便登台演出。有时母女俩同时登台演“双簧”,或你唱我吹,或我吹你唱,向美国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趣味无穷。

    散尽悬珠千点泪,恍如梦印平沙。轻裾不碍夕阳斜,相逢仍薄影,灿灿映飞霞。

    记得《民国女子》一书中曾有这一番描述:这世间,有一万种女子,便有一万种风情,有一万种风情,便有一万种爱情,有一万种爱情,便有一万种伤痛,有一万种痴心。而充和先生却收获了令人称羡的爱情。

    犹太青年傅汉斯一眼就认定了张充和代表了中国文化最优美的部分,并愿意承诺永远爱她。而傅汉斯的直率与热情也打动了张充和,在巨大的文话差异之下,他们奇特的看见了彼此灵魂深处的相似性。

    正如那张婚书上所写的:“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从娇生惯养的世家小姐,到相夫教子的妻子,看似娇弱的充和先生,却有着坚韧不拔的勇气和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先生的气质表现在坚韧而不刚,这有依赖于她对世事无常的命定之感。先生是谦逊与顺随的,没有现代人的张扬与扩张,把自我放在天地之间,放得小了,把悲欢离合也就看的淡了,因此先生的一辈子结了无数的缘。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世事芜杂,先生却始终临风度曲,临水照花,趁着岁月,静然前行……而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需要在现代都市中,感受他们那高于车水马龙的生活意境了,及已然逝去的风雅韵存。我们能够深深的俯仰体味,已经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幸运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充和: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tv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