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不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就去改变啊,喜欢写作,就多看书多练笔啊。
—不不不,我每天工作太忙,回到家就只想躺着。
—哇,那你跟我谈什么不喜欢,你根本也无能为力去改变啊。既然不喜欢又无力改变,却你尽早认命算了。
—我想我需要的是扩大自己的圈子,而不是天天跟一帮大妈在这里讨论八卦。
—这是个互联网的时代,谁叫你只跟隔壁的大妈谈理想。
这个时代,我们总会因为某篇鸡汤触发内心所以去关注很多自媒体。不知不觉,微博上关注一堆鸡汤类博主,微信上鸡汤类的订阅号也越来越多。去上班的路上,上班时的忙里偷闲,下班的葛优躺,随时拿起手机,划动手指,刷刷都是各类推送。
最近流行那句,和有趣的灵魂相处。
在我看来,有趣的灵魂不是想法多,不是纯幽默,不是整天待在房间里天马行空,也不是偶尔编编搞笑段子。周边我认为有趣的人,他们每天总是朝气蓬勃实践自己各种新的想法,你会好奇他们的时间总是足够用来实现理想。
L先生是一名建筑设计师,名义上上着朝九晚六的班实际上是加班狗。你以为工作加班加点已经耗尽他的精力,没想到他每次加班后回家,洗漱完开始精神抖擞地设计自己的第n家民宿。
X先生是一名央企通讯员,每天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写新闻通稿。每天需要编写大量官方性质的文字,你以为这样枯燥重复的写作模式已经浇灭了他对写作的热情,却不知道他每天下班后坚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在自己的公众号里更新一篇文章。内容从不重复。
我好像从没听过这两个人说他们工作有多苦逼有多累。每次交谈,他们总是把那些不为人知的工作量一笔带过,更多的是谈论自己目前的一些计划和想法。他们很少抱怨和吐槽在做这一些事情上面遇到的困难,而是很兴奋消灭完当前这关又可以闯入下一关。
后来我再也没有问他们怎么实现把一天当成几天来用这个问题,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件事情上面,他们总能到处捡出一箩筐时间。
毕业那年,意外进入体制内。在一次培训中,我遇到我的同学Z先生。Z先生说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他想辞职去西藏。我说好啊,遵从自己的心。
工作一年后,一次工作交集我又遇到他。我很惊讶,说你不是辞职去西藏了吗。Z先生一脸一言难尽的模样,开始这一年在基层神一样被虐待的工作经历。我听完深表同情,说你还是去西藏吧,这里根本就不适合你。Z先生说不去了,他根本没有想好要去西藏做什么,可能回毕业刚到的那个城市,随便做什么工作都好,就是不再回来做这份一眼望到底的工作。
在体制内工作一年的我,感同身受,但也变得唯唯诺诺。我跟Z先生说,现实有很多因素制约我们去改变现状,你需要想好下一步才能辞职啊。Z先生进入沉思。
再次见到Z先生已经是工作后的第三年了。或许被你猜中,三年过去了,我和Z先生依然没有辞职。见面依然吐槽工作,唯一改变的是我们没有再谈论想要改变的事情了。
别人每天煲鸡汤,而你还在啃鸡腿。有的人把每天的改变当成习惯,有的人总是有各种借口不启动今天的计划。
我们关注很多健身的信息,关注很多美食订阅号,在欣赏别人家的肌肉和美食的同时,自己陷在沙发里啃着鸡腿发个朋友圈宣示自己接下来天天跑步天天做饭的计划。
嗯,那一刻我们是想变成自己喜欢的那种有趣的人的。
鸡腿啃完,躺在沙发上就没有想再运动的冲动,手机一刷,一躺就是一整晚。励志健身故事和精致诱人的食谱,好比指尖划过屏幕的时间,在脑海里流失了。唯一期待的,可能只剩下明天会更新了吧。
那些坚持煲鸡汤的人,即使口味不合你胃口,倒不影响他日渐增长的厨艺。因为这汤他天天在煲啊。觉得淡了就加点料,觉得咸了就加点水。觉得大众的口味变了明天就调整下配方。
而大多数的人都是像我这样的空想主义者,收藏的鸡汤文太多,后来都变成封藏。试问有多少收藏的文章会再次被拿出来细读?
“你那么年轻,为何借口总是一堆堆?别傻啦,我也是单枪匹马,两手空空,四处周游列国才取到经。”
我跟X先生说,我也想像你那样,每天更公众号,但是排版麻烦,码字费时间。
X先生说是麻烦。不过我都自己做到了啊。
有捷径吗?我不甘心地问。
别傻啦,谁一开始就什么都知道。网上干货多着呢,我也是靠自己摸索的。
听完X先生的话瞬间感觉自愧不如。
我们羡慕某些人,能实现你觉得遥不可及的理想。我们总希望在他们身上寻找捷径,最后发现,他们同你分享的东西,其实你从一开始就知道。
只是手握偏方,为什么熬不出想要的那碗药。
你认为的那些“神人”,最后告诉你的都是那个俗得不能再俗的道理:不忘初心,踏出第一步,然后坚持。
“我做不到”“这太难了”“根本玩成不了”......或许在对自己下定论之前,先放下手中的手机,踏出那一步,真的做不到再来说这些丧气话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