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幅画。
松阴课子图这幅画是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所作,名为《松阴课子图》,画中的寓意在题诗中表露无遗:
荏苒青春卅七年,
平安两字谢苍天。
无才济世怀惭甚,
书画徒将砚作田,
平生澹泊是天真,
木石同居养性情。
切愿康儿勤学问,
读书务本励躬行。
求人莫若求诸己,
自画松阴课子图。
落落襟怀难写处,
光风霁月学糊涂。
白云留住出山心,
水秀峰青卧此身。
琴剑自娱还自励,
寸心千古咏怀真。
诗中的“康儿”,就是徐悲鸿(原名徐寿康)。
画中,徐达章坐在藤椅上。书桌前读书的,是十岁左右的徐悲鸿。
松树后面一人抱琴,一人捧剑的,是徐悲鸿的两个妹妹。
透过窗子,我们可以看到室内摆放的,也是满满的书画。
再看画面中,有松树、竹子、巨石,都是对品格的寓意。
这幅画徐悲鸿珍藏一生。画里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教诲,也让徐悲鸿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父亲悉心的教育,徐悲鸿才有了坚实的国学基础、深厚的绘画功底。
徐悲鸿,189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
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国学经典,9岁习画,到了11岁,就能跟随父亲卖画谋生了。
1912年,年仅18岁的徐悲鸿在当地学校担任国画教师。
1916年,徐悲鸿结识了康有为并拜他为师。
康有为“合中西以求变,开拓中国绘画新纪元”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徐悲鸿。
后来,在康有为的帮助下,徐悲鸿去了日本游学半年。
在这半年里,他不仅学习了日本的绘画,也接触到了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这也使他产生了去法国留学的想法。
1919年,徐悲鸿作为第二批赴法留学的学生去了法国。
他先后拜芙拉孟、达仰为师,学习写实主义绘画。
1921年,由于政府给留学生的学费中断,徐悲鸿转而去往柏林学习绘画。
在柏林,徐悲鸿经常去动物园写生,这也是他的绘画,能够把动物画得准确生动的原因。
之后这一学习经验也被他用于国内的教学中。
1922年,国内恢复留学生的学费,徐悲鸿又回到了巴黎。
1924年,他创作了《箫声》,画中人物的原型是他当时的妻子蒋碧微。
油画版《箫声》1927年,徐悲鸿的九幅作品被选去做了法国美展,他的名字开始被欧洲人熟悉。
同年,他学成归来,回到了上海,先后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学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在教学上,他将西欧的写实主义教学体系引入中国,开设了油画、水彩、素描、透视等西方美术学科。
在艺术造型方面,他提倡写生,追求造型上的准确。
1928年开始,徐悲鸿花了两年时间,创作完成了油画《田横五百士》,这是他回国后创作的第一幅巨幅画作。
田横五百士1933年,徐悲鸿先后在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会,让欧洲人更多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艺术,了解中国精神。
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年,也就是1939年,徐悲鸿到新加坡举行画展,积极为抗日筹款。
画展结束后,他将募集来的款项全部汇往广西,用作陆军第五军抗日阵亡将士遗孤的抚养费。
1939年11月,滇缅公路修成。
应泰戈尔之邀,正在印度举办画展的徐悲鸿根据这一事件,创作了《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共有三幅:大、小油画版和国画版。
下图显示的是国画版:
愚公移山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日军曾一度占据上风,长沙被日寇占领。
当时正在马来西亚举办画展募捐的徐悲鸿听到这个消息忧心如焚,创作了《奔马》图,企盼中国能够夺取这次会战的胜利。
奔马1942年,徐悲鸿被任命在重庆筹建中国美术学院。
他为此事每日奔波,并将自己的大量藏书捐赠给学校。
1946年,徐悲鸿被任命为北平艺专校长。
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徐悲鸿拒绝国民政府的南迁建议,并劝说了不少同事留下。
1950年,北平艺专与其它美术院校合并,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任校长。
1953年,徐悲鸿因脑出血去世,年仅58岁。
徐悲鸿去世以后,他的夫人廖静文遵照他的遗嘱,将徐悲鸿的全部作品,和他视若生命的藏品,以及图书等共计一万多件,全部捐献给国家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