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的误区有很多的误区,比如孩子说:我要看电视。父母就会条件反射式回复:看什么电视?作业还没完成。
这种没有意识的脱口而出的表达是由于我们原来的家庭环境以及自己平时的语言模式形成的,这种称谓自动化的反应,有时候这种现象对于父母来说,习以为常,可在旁观者看来,这是有问题。
成功的沟通不是为了达成一致,而是确认双方的差异,差异是真实存在的
共情沟通,这种沟通方式叫做:肯定孩子的感受。即共情,与对方的情绪状态保持一致,肯定对方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哪怕是负面感受,可以被看到,被理解。
比如有个小朋友想吃苹果:
孩子:我不想吃苹果,这个苹果太酸了,
妈妈:哦,是酸的啊。。。那你把酸的苹果吃掉
共情不是安慰,是承认孩子的负面感受,会让我们不舒服,但是会让孩子的感觉更好;共情不是安慰,有一些痛苦,一时半会是没办法消除的;安慰是在尝试否认这种痛苦,因为别人的痛苦,也让我们感到难受。
如果有一个人陪着他,听他将理解他处在痛苦绝望的感受中,虽然并不能直接帮助他解决问题,但多少会起到一点支持和陪伴的作用,让对方觉得没那么孤独,这就是共情。
比如小孩子摔倒后,妈妈的反应:
妈妈:宝贝,怎么哭了?
小女孩:我刚才摔了一跤,好痛啊。。。。
妈妈:让我看看,。。。。摔到这里了,真的很痛啊!
自我负责式沟通,引导寻找方法
让孩子学会自己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自我负责的前提也是共情,承认他的感受很不舒服,再引导孩子自己寻找办法,它反而会促使孩子变得更独立
很多时候别人需要的不是我们推着他往前走,而是他自己就愿意往前走
孩子:这是我第一次上台演讲,好紧张啊!
爸爸:第一次都会紧张,来想一想紧张的时候你可以怎么做?
孩子:我会对自己说:怕什么,他们又不会吃了你
爸爸:好办法,来,大声对自己说一遍
那我们怎么表达语言,孩子会听我们的?
如果一个行为是你自己要做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你,你就会更有动力去完成它,人天然渴望自主性,被被逼着做一件事情,哪怕自己愿意做,不会太舒服。
1.设置一个期限,又不要被人逼着
妈妈:宝贝,我要回家吃饭了
孩子:但我还想多玩一会儿嘛
妈妈:好吧,那我再等你5分钟时间到了
妈妈:好了。五分钟到了,我必须回家了
孩子:等等,我来了
把“你必须这么做”转化为“我会这么做”,更容易让人听从
提要求的时候不要总是跟一句“好不好”,否则孩子就会说“不好”
坚定地说出我们要怎么做,目的不是威胁孩子,是为了把选择的权利交一部分给孩子,孩子会以更有主动性的方式回应我们的请求
2.给孩子立规矩,把规则变为约定
不要利用“权威投射”去吓唬孩子,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强化了规则,但它也很危险。我们以为是在帮助孩子梳理规则意识,但其实也在培养他们对于权威的盲从
爸爸:(小声地)你知道吗?在图书馆有一个约定,大家要小声说话。
孩子:为什么要这样约定?
爸爸:这样我们就可以创造一个环境,每个人都可以安静地看书,你要不要加入这个约定尼?这样你在这里看书的时候,别人也就不会吵到你
孩子:好
约定是为了让大家都得到好处,大家共同想要遵守。
约定的三大优点:
1.它颠覆了传统的权威概念,孩子不会盲从
自主动机,孩子更愿意做自己想去做的事情,他可以加入这个约定,享受它带来的好处
2.它还隐含了一个假设,约定可以变通和创新,使孩子独立、变通、不盲从
3.沟通方式是建立在要有相同的认知
如何标签式沟通
每个孩子在不同场合下,都会有不一样的表现,认定是这个孩子密不可分的一个特点,把它挂在嘴边,这就叫贴标签
负面的标签,往往暗示着父母的不接纳
不要带着标签去跟孩子沟通,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去强化这些标签
你这么内向,这样下去以后这么办?
正向标签沟通法:
给一件事情贴上正面的标签,承认它的正面意义,再次基础上,再更跟孩子沟通怎么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先给孩子的行为贴一个正面的标签,接纳他表现当中那些好的方面,然后讨论怎么样可以好上加好
妈妈:你不想让别人拿你东西,你勇敢地保护它,妈妈很喜欢你这份勇气
孩子:但是老师批评了我
妈妈:老师批评你,不是因为你的勇气,而是因为别的小朋友受伤了,你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一遍保护你的东西,一边不让别的小朋友受伤
孩子:那我下次只吵他,不打他
妈妈:这是一个好方法,还有吗?
孩子:还有。。。。我可以告诉老师
习惯使用某种标签去塑造孩子
如果习惯于对孩子使用某一种标签,往往会在沟通过程中,按照这样的标签来塑造你的孩子,最终制造出你相信的事,这叫“自证预言效应”。
强调一些小小的例外,为了对复杂的现象世界进行简化,简化是阻止了我们对一个人更全面更真实的认识。
内向:我发现你对熟悉的人说话很大声,跟不熟的人很小声
没有专注力:你看动画片的时候,比学习的时候专注哎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如何有效的跟孩子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