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

作者: 东方文琴 | 来源:发表于2019-04-11 09:16 被阅读0次

(本文摘自网络)

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心理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心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认识到文化对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影响,熟悉中国的文化背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文明的核心是传统的中国哲学,而中国传统哲学提供的对人的内心生活的探索是极为有价值的,它既不是西方的科学也不是西方的宗教,而是一种反身内求的学问。尽管它没有特定的心理学部分,但却有其独特的理论阐述和精神修养方式,并强有力地渗透了社会心理习俗,构筑了本土文化特有的心理生活方式,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就会发现,各学派有关心理的哲学阐述,都可以看作是了解、解释和干预人的心理生活的自成系统的心理学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

1.传统文化强调通过内省、遵从本性、追求和谐、顺其自然来维护身心健康

  儒家强调自省自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在践行上,儒家也强调静坐这一类生理——心理性的自我调节。朱熹说:“盖精神不定,则道理无凑泊处”,“须是静坐,方能收敛。”儒学同其他一些思想体系或哲学一样都必须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而心理是这些问题的表现,所以儒学客观上具有调整心理的作用。快乐是人的基本情绪与追求,儒家并不否认快乐。但儒家的快乐不是物质的或生理的,而是心理和精神的。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控制心理情绪,追求和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孔子提出了处理事物的总法则——中庸之道。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意思是说,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平衡。孔子身体力行,表现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以及“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的理想人格特征。另外,“和为贵”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和谐思想。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种讲究“中和”的为人处事的哲学和态度,客观上对大学生维护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

  在道家人生处世的主张里,老子崇尚“静”,提倡“无为”,并“顺从自然”,即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这里的“无为”是与“妄为”对抗。顺其自然,就是不要勉强去干那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要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

2.传统文化以对抗挫折的超脱精神和承受力缓解心理的不适应

  对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来说,陌生的校园、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内容和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新环境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和承受力。同时,由于大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迅速变化的过程中,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即将走向社会,面临着更多复杂压力,他们的自尊心、欲望、情感极易受到伤害,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应是加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

  儒家强调“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和“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前者是说君子不象器皿一样,只有固定的用途,言外之意就是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不论在什么时候,处在什么环境,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正常发挥自己应有的潜能和智慧,应付和处理好各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发生的事情,保证不使身心受到危害;后者是指对一些不顺利、小挫折要善于忍让、忍耐,以顾全大局。

  适应力和对待挫折的承受力主要分为对待生活环境、社会关系、自身三个方面。在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力方面,孔子认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要能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并有“君子固穷”“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的慨叹;在对待社会关系方面,孔子认为对挫折的承受力是一种美德,如他对颜渊说:“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是夫!”(《论语·述而》),言外之意就是,遇到冷遇、遭到挫折要能坦然接受而不要愤愤不平、耿耿于怀。特别可贵的是他对待怨恨主张“以直报怨”(《论语·宽问》),坚持用公平正直来报答;在对待自身的接受力方面,孔子不仅主张看到并容忍认可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而且更进一步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可见,孔子对待自身的态度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包含着积极进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

3.传统文化主张修身养性,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完善健全的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里边道家和儒家都包含着深刻的心性修养思想,孔子主张修身养性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他提出了身心修养统一论,说:“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大学》),进而明确了思想品德修养对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德润身,心广体胖”(《大学》)。朱熹注:“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作,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大学》第六章注)。人只要具备了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就能心怀善,心无愧作,自然就会产生舒泰、宽阔之感。孔子曰:“人之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大学》)。朱熹注:“辟,犹偏也。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然常人之情唯其所向而不加审焉。则必陷于一偏而身不修矣。”(《大学》第八章注)孔子的这种辩证思想,使得“修身养性”在其心理卫生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大学生要反思自己,坚持做到思齐自省,才能达到人格的完善。大学生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学会自我控制,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心理上要理解孔子所指“三戒”、“君子有九思”(《论语·季氏》),在社会大是大非面前,大学生要学会独立思想、判断,做出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选择。大学生对同学、社会他人应该关心,不能冷漠,待人要 “恭、宽、信、敏、惠”。

  道家在虚静恬淡、调整心态方面也有自己的主张。老子的微妙思想之一便是“知和处下,以柔胜刚”。这种“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第二十二章)或者“柔弱胜刚强”(《老子》第三十六章)说明,道家守柔处弱的思想,是一种独特的取胜之道和生存之道。但老子所说的柔弱,不是衰弱,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状态。正如《老子》中所说:“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呐。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老子》第四十五章)。他还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老子的思想说明,海纳百川,水容万物,求同存异,百花齐放;不同而和,兼容并蓄;不言自明,不战而胜。从心理咨询和心理调节的角度来看,知和处下能减少人际冲突,维持安定团结;以柔胜刚,老子以水为例,天下柔弱莫过于水,随圆而圆,随方而方,但人们都知道滴水石穿的道理,说明守柔更优于执刚,因为守柔是一种平和安静的状态,而执刚则往往使人逞强好斗,激化矛盾,增添很多无谓的烦恼,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

相关文章

  • 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

    (本文摘自网络)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心理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心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2018-11-07

    16 .心理健康的作用是什么? 答:1 .增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是维护和增进人们躯体健康的要素,具有防病抗病作用,...

  • 北京行||启师致远––学习(三)

    学习第三天,开讲之前徐勇教授为我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对优秀文化的作用,从国家领导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势介入的重...

  • 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的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的保护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容包括:哲学宗教 道德伦理 政治经济 文学艺术 科技教育 语言文学...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任教师怎么办?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

  • 阅精典、习家训、知勤学、促力行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家富强的助推剂。...

  • 你在职场上的成就,与你人情世故的能力成正比?

    由于中国是一个世俗型社会,人们对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更加的看重,我们都知道这有很大的弊端,但是这又是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分...

  • 曼陀罗~生命之花

    助力教师群体心理健康 一、曼陀罗心理绘画疗法介绍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提起阴阳结合的太极八卦图、天圆地方...

  • 古人智慧 可为今用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 让国粹的艺术在笔尖流动――《京剧脸谱》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之一,有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京剧脸谱的学习注入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ez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