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踏入教育行业时,家中长辈曾告诫我:“平时多读读书,了解了解学生的心理。”当时的我还不知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不以为意,直到此刻,我才真正意识到,“了解学生”这短短四字不是一句两句话说得清道的名。
为什么学生会厌倦学习?为什么他的学习状态会时起时落?他的兴趣究竟在哪些事上?他周围有什么样的人在影响他?他的心里是否对老师怀有某种恐惧?······作为老师的我们,如果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就会发现我们总是被所谓的“经验之谈”一叶障目。
在前一段时间,班级里有位小姑娘,眉头紧锁,少了往日的活泼。我在讲台上刷刷地讲,她在下面闷头做题,但效率也不高,试卷错误率明显增加。晚辅期间,我单独请她出来,刚开口,她便郑重其事地给我道歉,这让我很讶然,我的初衷并非如此。说着说着,她那根紧绷的弦瞬间断了,泪水大颗大颗地滴落。
坚强自信的背后难以想象其中的脆弱,诺大的空间弥漫着浓浓的忧伤。原来是想着家中的人和事,担心着即将面临的考试,害怕成绩下滑令妈妈失望。我递出纸巾,擦干她的眼泪,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安安静静地听她讲述内心的小故事。
她的成绩很好,自律性很强,但总有些揣揣不安。这类学生平时看不出大的问题,实际上在大型考试中很容易“滑下去”,心态成了至关重要的因素。倘若不关注学生,进一步观察,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很难发现真正问题所在。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认识世界,不能将他们一概而论,更不能拿成绩去衡量他们的一切。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生在学校真的只有学习这一件事吗?
当然不是。学习,不是学生的全部。李镇西老师说教育要给孩子的东西是全面的知识、丰富的文化、强健的体魄、文明的行为、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丰富的情感、高贵的尊严、柔软的爱心、坚强的意志、正义的情怀,民主的胸襟……韩愈在《师说》中也谈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授业除了教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指明方向。
我们所作的工作其实很平常,做教师的如果不去探究这些问题,就有可能失去最佳的教育机会。如果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也就大致能了解他成长中发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你说准了他的心思,他自己也许会留意,想的通了也就豁然开朗,或许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少些困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