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老家在山西晋南的农村,土生土长。家乡一带经常上演一部来自明代的老戏《孟母三移》,其中的一段台词是:“他乃是公子人家子孙,强似你,这等村生泊长,无指教的小厮每。”对,笔者正是这种“村生泊长,无指教的小厮每”,缺乏教养,顽皮捣蛋的主儿,农村娃嘛。
之所以再三强调“村生泊长”,是因为小时的一件小事曾经刺痛了笔者,内心深处至今还隐隐作痛。事情是这样的,初中时跟同学课下闲聊曾经的往事,来自镇上的同学从笔者的话里听出一处错误表述并加以纠正:蛤蟆不能叫做青蛙;蟾蜍呢也不叫土蛤蟆,俗名叫蛤蟆,也叫癞蛤蟆和疥蛤蟆。其中蟾蜍是学名,是最正规的名字。
同学的语气里倒是没有嘲笑之意,但对笔者当时尚脆弱的自尊心已经宛如针扎。恨不得即刻就对自己的大脑袋来个锤击——你咋这么笨呢,简直蠢笨如牛!
难怪眼下农村的学校越来越缺乏生源,举步维艰,人家城里的教育质量就是笔村草里强呀,由不得你不认可。
这么说吧,当城里学龄前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时,而在乡村,同年龄的小屁孩却在屁颠颠撒野,在田野里在沼泽地里跟大自然接触,可一头扎进水里在十几米外在冒出来,一抹脸,傻傻一笑。干嘛呢?向同伴炫耀哪。
像适才提及青蛙和蛤蟆吧,便都是手到擒来的玩物。以雅致点的术语说就是,二者属于两栖性动物,但不是同一种动物。其区别是,青蛙的身体背面多是黄绿色,有黑色的斑纹。整体身形是细长型的。而蛤蟆身体体型大,略带青色的皮肤上有很多瘤状突起,能分泌出白色的毒液。青蛙多是在池塘,水沟,稻田周围活动。而蛤蟆喜欢在阴湿的泥土,石块下栖息。
而笔者的家乡一带,恰恰属于相对适合的地理环境。村内村外皆以沼泽和水塘为主(村内的水塘谓之“泼池”)。雨后初晴的水塘(村人习惯叫水洼子),水面清澈如镜,可将把天空的蔚蓝和白云尽收眼底,仿佛是大自然的画板,尽情地展示着大自然的无尽色彩,映衬着周边的绿树、花朵和蝴蝶,给原本静谧安静的乡村野外增添了几分生动和妩媚。
如此一来,那些个小屁点们接触那些野生的小动物们便易如反掌;如果附近没有囡囡而全然男孩的话,那就愈加肆无忌惮,衣裳脱掉,一个个光溜溜宛如刚刚降临到人世间的神帝君,彼此连逗带笑,连玩带跳,快乐至极。
如果有兴趣,逮几只青蛙,带回去就着柴火烤熟了吃,那简直轻而易举(现在随意捕捉青蛙属于非法狩猎)。或者蹲在池塘边和小伙伴一起看蛤蟆打架。当然,捉几条回家养着,看它变成青蛙的过程也挺能满足好奇心的。
那些蟾蜍呢,多喜欢隐蔽于泥穴,潮湿的石下,草丛内和水沟边;一般情况下行动缓慢笨拙,慢慢吞吞,多数时间都是爬行,不善游泳,只在幼危险的时候会短距离的跳跃,外加其机体表面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所以不咋手孩子们欢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