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完饭陪孩子玩了半小时,因为下午上班困,所以想要休息会。于是,我便告诉我家正躺在床上玩得正嗨的宝贝萌萌说妈妈要上班了。
萌萌撅着小嘴喊着不要,翻身下床穿上鞋就往外走,边走边说:妈妈走,上班。
等我出去看的时候,她已经站在电动车上,准备好了一起走。
我有些无奈地跟她说,妈妈要上班,萌萌听话,快下来。她奶奶哄她说,萌萌听话下来,咱们进屋烫奶喝。
她站在车上,满面恼怒又委屈地大喊着不要。
我边哄她边走到车边,心里已经做好了强抱她回屋的准备。原本以为她会赖着不下车,却没想到她乖乖的下来,就像一拳打到了棉花上,内心充满了惊讶。她下了车,头也不回的往屋里走,边走边喃喃:妈妈上班。
看着她委屈的模样,我轻哄着说,妈妈明天放假,跟姑姑一起陪你玩,好不好。她大声地回答,好,但还是头也不回的往屋里走。
等走到屋里后,突然间便大声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走了,妈妈上班,妈妈走了……
坐在电动车上,我停了一下看向屋里,心里酸酸的。
萌萌已经两岁零四个月了,最近这一个多月才开始学说话,算是说话比较晚的一类孩子。她个头很大,身材圆润,像个三四岁的孩子,有着吃软不吃硬的性子。你如果软下来跟她说,她会听;你如果跟她来硬的,她比你都要横。
开始学话的孩子显得特别懂事,什么事情都能明白,总是能做出让人觉得意外的事,出乎意料的坚强懂事。就像上面她的隐忍,以及就像有一次在健身房,别人过生日,端了两块蛋糕放在桌子上,她明明那么馋,想要上手去拿,我只是告诉她,那不是她的,是叔叔阿姨的,她便听话的离开去别的地方玩,一点没有撒泼打浑,乖的不可思议,超出想像。
像我看过的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里提到的,要让孩子学会推迟满足感。例如,有个节目安排一个环节,让四五岁的孩子守着一块蛋糕,主持人安排说,如果谁能坚持到主持人回来再吃蛋糕,但可以再得到一块蛋糕。当主持人走了之后,有些孩子已经忍不住偷偷吃了蛋糕,但也有个别孩子强忍着口水一直忍到主持人回来,并开心地又得到了一块蛋糕。这些能等到主持人回来的孩子,就是已经学会了推迟满足感,来获得更多的奖励,也更容易形成一些优秀的品质。
我想在这一点上,萌萌比我这个当妈妈的要做的更优秀。因为我觉得如果是我面对这么一些情况,可能我就没有她做的好。
没有养育过孩子的朋友,在我带着孩子一起吃饭时,会跟我说要多教育孩子,像是不能让她敲盘子敲碗。朋友说的不无道理,但我却明白那只是因为她没有养过孩子,没有明白教育,并不是一次就成,并不是次次都要说,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那么听话。孩子之所以为孩子,就是因为她不明事理。
我想过很多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在慢慢思索,慢慢学会想办法应对。其实我并不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人,但我在学习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关心。
譬如,大清早,我听到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与母亲的通话。母亲一直在叮嘱孩子,好好学习,补习课别落下,老师的课要好好听。妈妈说话的时候,孩子一直在应着。当妈妈话音落下,孩子说的话却是与学习毫无关系。孩子告诉妈妈,爷爷打她了。然后妈妈是怎么回答的,妈妈说爷爷是跟你开玩笑的,然后孩子就不乐意了,她说爷爷哪是开玩笑的,他用葡萄砸我,都把我砸出血了。妈妈有点卡顿,像是不知道该如何接过话题,停顿了一下才跟孩子说,一个葡萄就能把你砸出血了,没事,爷爷是跟你开玩笑的。孩子不开心地说,他那哪里是开玩笑……然后,作妈妈的没有更多的关心,只是又把话题绕到学习上去了。孩子只能嗯嗯的应着。
我在想,是不是中国的父母除了学习,就不会再关心别的东西了。不会关心孩子过的好不好,在学校有没有新同学,有没有遇见什么高兴或难过的事……
这么一种现象的出现,是中国父母的常态。父母对于孩子并没有真正用心的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仿佛跟他们之间唯一的话题就是学习。除了学习,仿佛孩子就不会再做点别的事情了。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父母总是溺爱或是冷漠地对待孩子,当孩子扭曲的长大成人性格成型时,又会责骂孩子,我怎么养出来你这么个玩意……
孩子的性格小部分天生,大部分是后期跟身边的人相处出来的。所以孩子如果有难以让人接受的性格,请先正视作为父母的自己,到底给孩子传达了怎么样的信息。
我看过的一些育儿书籍,里面都在表达一个内容,就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性格及其成长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父母给孩子传达了什么,孩子就会吸收什么。
为什么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为在孩子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候,只能向父母去学习。
孩子十分可爱,但也十分淘气,也许我们真的只是需要对孩子多点关心,多点时间,多点陪伴。
有时,我会去想,我真的希望自己能一直陪着自己的孩子,陪着她上学,陪着她成长,给她爱,让她学会坚强与坚持。然后,她会成长比我更棒,比我更好。
愿当父母的,能正视自己这份无法代替的职位,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