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部讲性侵儿童的影片。
看《熔炉》的时候,我们想如果孩子们是有耳能听有口能言的正常人,或许受到的伤害会小一些。
看《素媛》的时候,我们想如果没有那些偶然事件,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但是《嘉年华》,让人心凉到底。实施性侵的是爸爸让认的干爹,干爹带着出去玩,晚上在旅馆开两个房间,几乎是无可防范的熟人作案。案件曝光后,警察被收买,医生做假证,证人被威胁,一起被性侵的同伴也同意不再追究。
对于施暴者来讲,既能发泄兽欲,犯罪成本又如此之低,这或许就是性侵儿童的事件一再发生的原因。
我知道很多人在影片的前半段,恨不得把小米揍一顿,我也讨厌她的冷漠无情。但扪心自问,如果为了帮助毫不相干的人而丢掉工作难以生存,我会不会选择明哲保身?如果我是警察,是医生,敢不敢拒绝威逼利诱挺身而出?像郝律师一样不为名不为利二十年如一日地为儿童性侵案件伸张正义的人,在现实中又有多少,又能坚持多久呢?小文沉默,小米出逃,孩子是正常的,结果却是躲不开的必然。黑得没有一丝光。当然,影片突兀地设置了一个浪漫主义的结局,没有人会相信。
除了坏人得不到应有的惩治,更深远的影响还是在被侵害的女孩身上。小文年纪尚小,只是懵懂地知道自己受了伤害。但是小文妈妈撕衣服剪头发的做法已经暗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受害者有罪”的阴暗揣测:苍蝇不叮无缝蛋,被性侵还不是因为你平时太骚。强奸带来的羞耻感本就难以承受了,这样的指责无异于雪上加霜,甚至将“房思琪”们逼上绝路。即使勇敢地活下来了,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也是很难疗愈的伤口,影响终生。
事实上,当小女孩躲过了叔叔伯伯干爹表哥校长老师门卫大爷等等潜在因素的威胁,长大成人,也不知何时就有被侵犯的危险:导师叫去宿舍,上司有意无意的骚扰、客户不敢得罪、恋爱也可能遇上渣男。对于本就处于弱势的女性,这个世界太不友好。
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有着极普通的名字:小米、小文、莉莉、新新,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年龄上,从八九岁,到十五岁,再到二十出头。这或许暗示着,被侵犯后的无奈沉默,是女性逃不开的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