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984275/bf550e15732b9a50.jpg)
那天妹妹带着她的小外孙女到我家里,还带来了两束花,一束是向日葵,另一束是白色的玫瑰,非常漂亮。我和太太赶紧去插花,我那已经八十八岁的老岳母就在客厅里逗着小女孩玩。
四岁多的小外孙女很快就玩疯了,唱歌跳舞拍球背唐诗兴奋地不得了,我就问她会念儿歌吗?她马上就唱起来丢手绢,“ 丢呀丢,丢手绢,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打电话,快点快点抓住他。” 好可爱的小姑娘。
于是我就逗她,让舅公教你唱一个你不会的儿歌吧:“ 咪叨叨叨发咪来,老头背个老太太,上街去买菜,摔个跟头爬不起来,倒霉活该,谁让你不束裤腰带。” 因为我是用本地方言唱的这首儿歌,这个出生在上海的小姑娘听不懂我唱的是什么,两眼直直的盯着我,一脸茫然稚气。我马上就转换了话题,我没办法给她讲解这首我们小时候熟悉的儿歌,突然感到我们小时候怎么都是唱着这种充满了恶俗气的儿歌长大的呀。
我们这一代人基本是放羊一般长大的,父母亲都忙着上班,小时候基本没有受到过什么高雅的素质教育,街头巷尾流传的那些儿歌虽然有点粗俗,却也朗朗上口生动有趣,也不知道怎么就学会了很多。
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啥东西都是凭票购买,有钱也买不到好吃的东西。那时候有一种高价的点心和糖果,非常贵可不用购物券,你有钱就能买,所以就有了儿歌唱到:“ 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婆上茅房,茅房没有高级灯,高级老婆掉进了茅屎坑。”
许多的儿歌,谁也说不清楚有啥意思,也不知道是谁编的,只是觉得很好玩。有一首关于理发店的儿歌:“ 吃罢饭,没事干,一走走到了理发店。理发店,技术高,不用剪子不用刀,一根一根往下薅,一薅薅成个电灯泡。” 现在想想都觉得很可笑。
儿歌都是用方言念的,只有方言念出来才会有特别的韵味,“ 咱俩好,咱俩好,咱俩兑钱买手表,你戴戴,我戴戴,恁(nen)妈是个老太太。”
俩小孩子在一起生气了会说,我不跟你玩了,于是就有一个儿歌唱到:“你不跟我玩,我会玩。我上大街找小孩,红豆豆绿豆豆,开枪打你个小舅舅。” 天知道这和小舅舅有什么关系?
俩孩子要和好了,道歉时说个儿歌:“ 对不起,敬个礼,放个屁,臭死你。” 于是就一笑泯恩仇。
那个长着大脑袋的孩子就被人编排:“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打伞,你有大头。”
“ 板凳板凳摞摞,里头坐个哥哥。哥哥出来买菜,里头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头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磕头,里头坐个孙猴。孙猴出来蹦蹦,里头坐个豆虫。豆虫出来爬爬,里头坐个蛤蟆。” 这样的儿歌估计都有很悠久的历史。
当然,我们也会唱一些比较优美典雅的儿歌,比如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啊,你是我的好朋友。” 还有丢手绢等等也挺多的。可是记忆深刻的还是那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儿歌,孩子们肆无忌惮的大声唱着它们,甚至今天我都不好意思再唱给小孩子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