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他初学欧几里德几何时,曾对数学怀有强烈的兴趣 。并相信科学才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后他迷上哲学,他想看一看我们是否能拥有一种称得上是知识的东西。
15岁他开始怀疑一切,开始怀疑了数学本身的真实性。写完《数学原理》之后,他彻底转向哲学。
他说:如果不爆发世界大战,也许我会继续沉迷在科学和抽象思维之中。
世界大战的到来,他看到了普通的男男女女不仅轻信了种种无稽之谈,竟然还在震动中寻找到一种快感。他看到了即便是那些自认为是文明开化的人的人性,也存在阴暗的内里。
从此他否定了以前文明的“理想国”转向“如何重建一个平和社会而努力”
如何在这个工业文明的社会中,如何使得工业化同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想结合。(这点你去寻找一下就会发现 现在的某些设计思想,某些国家崇尚的生活方式等等回答这个问题的产物)
他认为最好的状态是使用机器,而不崇拜机器。他认为,要达到这一点,有两个必要条件:经济保障和闲暇时间
可以通过机器科技得到满足。 但问题是 在政治上和心理上并不能够获得解放, 因为他看到 科技带来的进步,在欧洲换来的是 强大国家对自己领土和 人口的扩张,对财富的不断追求。
失去理性的人类,盲目崇拜工业科技的社会,丢掉了人性的美好,一切看起来冷冰冰的存在。
他看到,人类非但不联合起来创造集体的幸福,相反却竞相制造集体的不幸。
芸芸众生之间的争斗有利于统治者,他们以“爱国主义”之名,利用学校和新闻界,鼓动老百姓你争我夺,结果,人性中的劣根性被有意强化了。(现在社会上,媒体上的某些信息,不就是罗素所批判的对象么?)
最终他找到了解决的根本,人性。而改变人性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育。 (许多伟大人物殊途同归的点:人性,教育, 鲁迅,陈寅恪等)
以教育为出发点,罗素认为:现在教育(当时欧美)其实是对权力倍加推崇,而对于生命的丰富内涵却漠然视之。
针对这些问题,他需要做的是为人类提供一个正确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幸福价值观的确立, 它应该建立在健全的心理上而非现在以自我牺牲或者少数人控制多数人之上,这种设置和被设置的人生,才是人马上需要丢弃掉的东西。
他的一生都在为这点努力着,著书立说,从事教育事业等等。
我静静的等待,等待着一场思想的洗礼,期待着一个有趣的灵魂。
大家开心,我也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