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总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老师也是每每遇到催作业、检查作业、批评学生不完成作业时生气,有时候出现不完成的人比较多,就会耽误课程。
只要上学,完成作业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环节。
一般的作业分为以下几类:
1. 预习类作业:老师布置预习类的作业是为了上新课做准备的。学生预习充分,上课就会更有兴趣听课,就能巩固已知的,学会不懂的,提出疑惑的;甚至在老师和同学的启发下,还会产生新的理解和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才是真正的获得知识。
老师会在课堂上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如果学生预习充分,积极参与,那么教学活动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方面训练了学生,使学生获得技能,另一方面也会鼓励老师,思考和设计更有益于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养的教学活动。长此坚持下去,教和学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执教的老师教学水平越来越高,所教的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达到了我们所期望的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都获得成长。因此,学生充分预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但能够成就自己,也能够帮到老师。
如果学生不预习,也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那么课堂就会比较沉沉闷。老师设计的好的教学活动开展不了,或者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次两次,三次四次,时间长了,老师就会失望或者说在备课的时候,就会降低水准,甚至只能保证最基本的教学,不涉及能力提高部分。长此下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老师教学也有深陷泥潭之感。那么教和学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学生和教师的成长也比较有限。
所以,认真完成预习作业,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是学生学好知识的最基本的保证。
2. 复习巩固类作业:学完新课以后老师都会布置复习巩固类的作业。课堂毕竟时间有限,老师充分教授,学生能学到多少,还是有很多因素的,比如学习的天分、背景知识的储备、听课的效率等等,课后巩固课堂所学,就显得很重要。学生在经过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这三轮的学习,对于新知识基本上掌握了。这个三个中的环节最重要的要数课堂学习了,毕竟有老师教和没有老师教,学习效率大不相同。但是另外两个环节也不可或缺。
3. 能力提高类作业:这一类的作业稍微有点难度,是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的。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学习,学生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老师不能只顾某有一个层次的学生,既要照顾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要兼顾优等生,为了保证优等生的学习,偶尔会设置稍有难度的课堂活动,或者布置能力提高类的作业,提高优等生的能力。所以这一部分的作业,有能力的同学,更加应该完成,因为这是老师专门为你设计的作业,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你的“专属作业”。出色的完成作业,就证明你的优秀。
4. 实践类作业: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社会实践技能,老师会布置实践类作业。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也有更多的规范。这类作业是为了培养更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而设置的。说白了,就是不要把学生培养成书呆子,而是要学生更能适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以,这一类的作业,学生要更加重视才行。这是对你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一个过程,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知识才能更加牢固,技能才能得到提高。
5. 劳动作业:在多年前,学校是不会布置劳动作业的,因为每个学生在家都要劳动。小到做各种家务,大到帮助家长干各种农活,甚至小小年纪就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力。这些年中国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家参加劳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出现了只会算题,不会扫地的学生;出现了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的学生。这不符合我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也不符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因为,学校又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劳动的教育任务,还开设了专门的劳动课程。所以,也会有适当的劳动作业。
其实我认为:每个人都要学会劳动,因为这是生活乃至生存的必备技能。如果不会劳动,就意味着将来不会生活,一个不会生活的人注定是不幸福的。
劳动作业只是形式,教会学生劳动才是最终目的。学校只是通过设置劳动课程、布置劳动作业,让全社会重视劳动,尤其是要让家长明白劳动的重要性。而培养学生劳动能力,最终要靠家长和社会来完成。学校的劳动教育毕竟还是很有限的。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老师会布置各种作业,终究还是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你。所以,做作业,打折扣,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而不负责的苦果最终还是由你自己吞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