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起胡因梦,很多人只知道她曾是“台湾第一美女”,跟林青霞齐名,或者她是大文豪李敖的前妻,跟李敖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婚姻。
其实她最精彩的地方根本不在于这些地方,而是她的心灵成长。今天就来讲讲她的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在书中,胡因梦围绕个人成长经历讲述了她的家庭、学业、事业和情感,每一部分都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和向内的探索。
以下是我觉得最深刻的几点:
1、母女间的相爱相杀。
在动荡的年代,胡因梦的父母都有着异常艰苦的童年。1948年两人相遇,1953年胡因梦出生,父亲与母亲的价值观渐渐发生分歧,腼腆好面子的父亲受不了现实强势的母亲,父亲便离开家,母亲则独自带着胡因梦寡居。
胡因梦不管送外形还是性格,都与父亲十分相像,因此他们之间天生就很投契。胡因梦崇拜着她的父亲,而排斥着她的母亲,她认为是母亲在欺压着可怜的父亲。
寡居的母亲随着年纪,性格里的强势和控制欲也越来越强烈,她把这些都施加在唯一的女儿身上,因此叛逆独立的胡因梦经常和母亲发生争执。她总结说:“总是向左走的母亲,往往会有一个向右走的女儿”。母亲越是不让她干什么,她越是要反着来。
比如关于金钱问题,因为童年穷困生活的影响,母亲极其节俭。新的毛巾舍不得用,几根豆芽都算是一道菜,胡因梦都是大明星了,每个月的零花钱依然不超过1万。出于对母亲的不满,胡因梦报复性的把挣来的钱大量的捐给慈善机构,母亲自然气愤不已。
这种母女相爱相杀的感觉我太熟悉,我的母亲同样焦虑,没安全感,所以拥有很强的控制欲。从小她对我身上每个细节的挑剔让我无比苦恼,以至于我最讨厌的就是来自他人的眼光和指指点点。她规定我得留长头发,我故意要把头发剪短;她要求我参加社交活动,我故意把自己一个人锁在家里;每天甚至我穿什么衣服都要经过她警惕的眼睛检阅一番,在她数落我的穿着时,我倔强的扭头就出门。
那句“总是向左走的母亲,往往会有一个向右走的女儿”,形容的太贴切了,母亲越强势,女儿越叛逆。
后来我看到一句话:“每个母亲都会满意于自己的儿子,而对自己的女儿有诸多挑剔”,我开始有所感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同性易相斥,最主要的还是正因为是同性,所以母亲很容易把女儿当作是自己的一部分,不是不爱女儿,而是自以为“太爱”,自以为命运都连在一起。她对女儿的挑剔其实是来自于对自身的挑剔。
同样,胡因梦的母亲对女儿的苛刻,其实也是对自己的苛刻。她的母亲病重时对胡因梦嘱托,务必在她未来的碑文上刻下“扶孤守节”的记录,以肯定她的活寡带娃生涯。她一辈子都在遵循传统价值观下的女性贞节之说,在胡因梦父亲离开她后,依然严格克己,全心守着孩子,不给自己其他快乐和幸福的机会。胡因梦觉得,这样的牺牲太沉重了,母亲如果能自在快乐的生活,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付出。
直到胡因梦的母亲即将离世,母亲才对胡因梦袒露了自己的心声。迟来的自省另胡因梦不忍,母女之间隔着的冰山消退,一直深藏的爱浮现出来。死亡让人们懂得释怀。
所有的亲密关系都包含着一层层的因缘业力,其间的喜悦幸福也罢,挣扎痛苦也罢,都是试炼,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功课。有些人一生受困找不到出口,极少人才能看到关系里潜藏的情感,看到人性深处的无奈,最后学到该学的,才不辜负这一世成为亲人的缘分。
2、父亲的童年创伤
胡因梦的父亲是满清贵族后裔,身材高大,气质俊秀,很多人都说他长得像影星高里·派克 。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用在胡因梦的父亲身上,再合适不过。
胡因梦的父亲出生没多久,祖父过世,祖母在他两岁时跟人发生争执一时想不开吞药自尽,当时两岁的父亲哭着找妈妈,6岁的姑姑只好背着他在村子里走来走去。从小父母双亡的父亲缺失了母爱的滋养和宠溺,所以成年后的他在亲密关系里一直寻求着这一份缺失的母爱。
后来姐弟投靠亲戚,亲戚资助父亲上学,在大学里父亲结实了一位潘小姐,潘小姐的母亲非常喜欢他,潘家母女对他像亲人般的照顾感动了父亲,父亲便和潘小姐结婚了。偶然一次父亲听到潘家母女在背地里说他闲话,敏感的父亲才意识到,潘老太太还是把他当外人。母爱的幻想破灭,支撑婚姻的基石不在,父亲和潘小姐开始疏远。
后来胡因梦的父母相遇,母亲被父亲英俊的外貌所吸引,她开始给父亲疯狂地写情书,一向被动的父亲接受了母亲。真正生活在一起后,俩人的矛盾开始显现。父亲需要的是全然的爱,如母爱般的支持和包容,可是母亲是一个不懂得如何去爱的人,对待感情非常强硬,再加上价值观的差异,他们在胡因梦四岁时开始分居。
前两次感情中,胡因梦的父亲都没有得偿所愿,却在最后一次找到了他一直想要的爱。华阿姨是一位经商多年的江南女子,独立豪迈并且具有奉献精神,她能理解父亲的童年创伤和情感需求。胡因梦指出,父亲和华阿姨在一起没几年就瘫痪在床“不愿意”动弹,因为在他潜意识中他想“重拾襁褓阶段被命运剥夺的母爱”。父亲拒接再主动吃喝拉撒,像个任性的孩子,华阿姨全都接受。华阿姨满足了父亲内心的渴望,治愈了父亲的童年。因此胡因梦对母亲的这个“情敌”、充满感激和敬意。
后来当我看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男主人和他保姆之间的相处方式时,觉得跟上述的模式非常相似。克利福德男爵在战争中受伤残废,年轻的妻子爱上了其他男人,在无助中他把所有的情感寄托到了照顾他的保姆身上,在保姆面前展露了他骄傲贵族身份下弱小的心。书中说他看保姆就像看圣母一样,“对他来说,这纯属一种放松,因为他放弃了男人的重负,返回童年”。
就像胡因梦的父亲啊,经历动荡的一生,当他最终驶入可以停泊的港口,他放弃一个成年人的独立,回到需要被照顾的襁褓状态,以此去填补童年的缺失。
刘若英的《原来你也在这里》唱着“若不是你渴望眼睛,若不是我救赎心情”,男人的渴望眼睛,女人的救赎心情,这种既像情人又像母子的关系令人觉得痛苦又同情。也许亲情之爱跟两性之爱本就是相似的,爱他就该理解他的需求,正如胡因梦所说“爱与理解是不可分割的”。我们一个个看起来高大成熟的成年人,内在深埋着多少压抑的情感需求和童年创伤,多少人一生都无法面对得不到疗愈,多少人直到垂垂老矣,满面风霜里都还是孩子般的“渴望眼睛”。
3、与李敖的情关
自古才子多渣男,这句话多多少少有一定道理,才子深知自己有才华,浪漫多情,敏感多思,自恋自我,这些特质在感情初期会甜蜜无比,时间长了,所携带的负面就会显现出来。
胡因梦在跟李敖相识之前就久仰李敖的大名, 见面后才子佳人很快心生爱慕喜结连理,造成一时轰动。
胡因梦随性自由,李敖保守封闭,一开始他们有过深情的时候。胡因梦会给李敖跳自己发明的舞蹈让他开心,在李敖写作的时候坐在他身边陪伴他。李敖每天早上会在胡因梦的床头为她准备好报纸和早餐,当胡因梦为他跳舞时,他能流露出难得的快乐和欣赏。
可是胡因梦逐渐发现了李敖不羁才子外表下复杂不堪的内在,这些成为了胡因梦对他感情的阻碍。
首先他很多疑。他交友甚少,在他心里没有人可以信任。他特别怕冷,即使在夏天也穿的很厚,他认为老天爷会暗算他。他跟胡因梦开始交往时,并没有马上跟前女友分手,而是出钱让前女友出国观望一阵子,他担心胡因梦会离开他。胡因梦偶尔出去跑个步,他都担心会有外遇。多疑的本质使他对外界充满恐惧,他不敢付出真情,过着自囚的生活,与他的十万藏书封闭的生活在一起,只有那些书不会害他。
其次李敖是个对人对事极端苛求的人。他有洁癖,胡因梦喜欢光脚在家走所以灰黑的脚底、和上厕所时便物的异味,对他来说都是大罪过。从不下厨的胡因梦有次想为李敖做饭,取出冻排骨直接丢进开水,李敖看到后暴跳如雷,大骂胡因梦没有常识,仿佛那一锅排骨比胡因梦重要多了。胡因梦把切菜板搭在纱窗上晾干,李敖看到后又是一顿歇斯底里,他说万一纱窗松动切菜板掉下去砸中路人,他们就得赔大钱了,胡因梦对此目瞪口呆。李敖的生活是精准计算的机械化运作,一旦出现一点混乱就会让他恐惧和狂躁。
如果前面这些还算属于个人性格问题,最后这点就是人品问题了,谁能想到一代文豪居然是为了利益黑白颠倒的人。李敖侵占多年友人肖先生的财产,并在胡因梦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她也卷入其中。明明答应给唱片公司卖歌词,却出尔反尔说要起诉唱片公司违反合约,目的还是为了敲诈更多的钱。种种行径另胡因梦对李敖的幻想破灭,她幻想中李敖是个超越名利的智者,而不是一个贪财图利的奸诈之人。
胡因梦下定决心要离开李敖,接下来就是他们之间轰轰烈烈的离婚大战。李敖不愿就此放过胡因梦,胡因梦也不会任他宰割,于是不断的打官司和开记者会,以及无数次争吵,双方自是积愁累怨,耗心损力。紧张的对战中,意外的出现了两次“中场喊停”情况,引人无限动容。
一次是在签署离婚协议书时,李敖和胡因梦握了握手,胡因梦突然清楚的意识到手心还是能传来情感的,紧绷的斗志瞬间瓦解,泪如涌泉。签完离婚协议后回到家,李敖给胡因梦打电话说,他也感受到他们之间还有感情,他想带着胡因梦去一个没有人烟之地,把周围的纷扰都抛开。胡因梦的心也跟着柔软,一边落泪一边说他们已经破镜难圆了。胡因梦感受到了人性深处的无奈,没有一个人不渴望爱与被爱,然而他们的爱中掺杂了太多恐惧和自保,以至于让爱变得扭曲和难堪。
婚后李敖依然不断的以各种原因起诉胡因梦,这时候的胡因梦已经开始接触身心灵修行,从心里学习放下,明白所有的困局都是自导自演。有次开庭前胡因梦在法院门前,远远的看见李敖坐在对面的长椅上等候。胡因梦突然觉得,这场荒谬剧是她和李敖在转世前,为了这一世的修行而约定去共同演出的。想到这里,胡因梦自然而然的向着李敖鞠了一个大躬,就像李敖初次见她时的举动,李敖微微有了些松动。下了法庭,胡因梦跑到李敖面前,说她觉得他们俩无聊透了,放着好日子不过,这出闹剧可不可以不要再演下去了。李敖苦笑着说,其实他也不想演,但是骑虎难下了。这样的肺腑之言,令胡因梦所有的怨恨都烟消云散了。
正处于紧张对决的俩个人,短暂的放下立场,抽身而出,以局外人去旁观这场闹剧,反倒让他们打开内心变得柔软。
这处情节尤其另我感慨。小时候看那些大悲大仇的电视剧,很喜欢看幕后花絮,在这里人物终于卸下剧中的角色负担,释然相拥,作为观众的我也倍感轻松。仿佛是人生这场大戏落幕,曾经的敌人握手言和,曾经的爱人淡然致谢,大家一笑泯恩仇。所以如果当你在人际关系或日常琐事中纠结难耐,你不妨试试“中场喊停”,把自己暂时脱离出这场戏,站在场外看看,也许你也会拨云见日如释重负。
后来李敖还是会时不时的攻击胡因梦,胡因梦都坦然应对,她看清了仇恨的背后永远只是相反的情绪,李敖才是那个放不下爱和恨的可怜之人。
4、胡因梦的半生修行。
跟李敖离婚后,胡因梦仿佛历劫重生,正是这个契机,她开始接触身心灵修行,35岁之后她彻底停止演艺事业,专注于向内探索,包括身心灵治疗、写作、国外书籍翻译等工作。
我一直觉得胡因梦是非常非常酷的女人,简直就是我的人生偶像。
第一,她充满反叛精神和勇气。
当时跟李敖婚礼结束回到家,李敖一反常态地坐在马桶上以作威作福的口气命令胡因梦去给他泡茶,理由是胡因梦结了婚办了证就跑不了了。胡因梦意识到他没有在开玩笑,就取出结婚证当着李敖的面把证书撕成两半,反击道:你以为凭一张纸就能限制得了我吗!吓得李敖不敢再对她如此不敬。
胡因梦父亲去世后家人得到两百万补贴,胡因梦揣摩着父亲的意思,决定把钱全都交给照顾父亲多年的华阿姨,以表感激。母亲也同意了,但要求先转到自己的账户,可是过了几天依然没动静,原来母亲根本就没有转钱的意思。母亲认为华阿姨是破坏她家庭的第三者,恨都来不及。面对如此顽固不讲情理的母亲,胡因梦彻底爆发了,把母亲按在沙发上进行了几个小时的训话:她控诉母亲错误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她负面的影响;母亲把一生都浪费在牌桌上,根本比不上华阿姨这样有工作的独立女性;华阿姨照顾父亲非常辛苦,这点钱根本不够补偿;最后她指出母亲那么爱钱,但她的问题不是钱多就能解决的。全程母亲一言不发,第二天就赶紧把钱转给了华阿姨。
生活中我们习惯隐忍,而她做了我们不敢做的事。胡因梦自由无畏,像个女战士,敢于跟她不认可的人正面刚,且刚的大快人心。
第二,她有着令人心惊的诚实。
有人问胡因梦,她的修行属于什么教派。胡因梦回答说她不属于任何教派,她只信服于真理以及诚实面对自己的人。诚实面对自我,这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做不到的,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多的是自圆其说和自欺欺人的人。
关于外貌,虽然很多人都夸赞胡因梦的美貌,但她并没有觉得自己多好看,她很早就承认自己做过双眼皮手术,她知道自己的脸大并不适合镜头。成名后很多男人迷恋她,胡因梦认为他们爱的不是真实的她,而是由媒体制造出来的虚拟的女神,相反她觉得自己的美貌是恩赐也是诅咒。后来深入灵修之后,她直接把头发剪短,不施粉黛,完全放下了一个美女的光环。
关于演艺事业,胡因梦直言她接的大部分都是粗造滥制的片子,她经常一边演一边嘲笑肤浅的对白和荒唐的剧情。那时候演员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一些危险的动作镜头好不容易拍完,结果根本不会被剪进去。有时为了拍血腥场面而大肆杀鸡杀猪,这些效果本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完全没必要去残杀动物。直到后来她接触了西方表演艺术,她才认识到当时国内在影视制作方面的欠缺。
关于感情经历,她年轻的时候去纽约学习过一段时间,接触了当地的性解放。所以在讲到感情时,她大胆地说在中国她算是两性经验相当丰富的女性。跟李敖坚决要离婚,也是因为“人一旦有了比较,就不容易认命”,她说她的幸与不幸都是因为很早的就性解放了,所以对待感情非常开放,不合适就果断分手。胡因梦是前卫的,即使到现在,我们都很少看到这样大胆开放的女性。
总之胡因梦什么都敢爆料,完全放弃面子问题,对于她来说,写书就是诚实剖析自己内在的过程。
第三,她的智慧与慈悲。
无论过程如何,每段关系落幕时,胡因梦都能春风化雨释怀一切。
她和李敖的婚姻饱含痛苦,过后她能看到李敖坚硬外壳下恐惧的内心,甚至感恩地去看待李敖对她成长的促进。其他几段恋情在结束时,她同样能以成熟的心态去告别,即使当了单身妈妈,她也能独立承担起养育的责任。父母的恶劣关系给童年的她带来巨大的伤害,成年后她理解了这都是父母的童年创伤所致。跟母亲的相处如此困难,但在母亲离世时,她依然不舍地说:妈妈回来吧,回来做我的孩子。
环境问题一度引起胡因梦重视,她做环保公益后慢慢发觉,要治理外界的垃圾,先要治理人内心的垃圾,所以她毅然投身到心理治疗工作当中,帮助成千上万的患者疗愈心灵的病症。
胡因梦是修行之人,渡人渡己,大爱无疆。她总是能智慧地透过表象看到人性深处的局限性,然后慈悲的去包容和救赎;同时她也在洞察着自己的内在,评价自己时毫无粉饰公平客观,这份清醒和勇气,是经历了多少考验和思辨才到达的啊。
看她的书,读者会跟着作者豁然开朗。再放眼周遭,我们也开始试着放下对别人的肆意评判,悲悯的去看待他人心中的匮乏和痛苦。
想起了冯唐的这段话:“争斗的人,追逐的人,输的人,赢的人,都是命苦的人”,我们明白,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都挣扎在生而为人的种种困境里。
以上。
被问到为什么写《生命的不可思议》这本自传,胡因梦回答,按命理之说,她的寿命是90岁,46岁出这本书,她把它当成是在人生中途站对前半生的回顾和整理。把自己各方面的经历都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为了自省,更为了让读者从她的经历中得到反思和收获。
以上提到的这些点,都是引起我强烈共鸣的地方。这本书我看了好几遍,每次都有新体会,每次总在一遍遍不甚唏嘘着书中的人性挣扎,荡气回肠着生命的不可思议。
如果你也追求个人成长,那就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