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金庸

作者: 晨星大海 | 来源:发表于2018-11-08 17:28 被阅读7次

    在十月的末尾,金庸安详的去世了,分不清是乍暖还凉的天气发酵了思念的哀伤,还是回忆烘托了寒凉,让人久久不忍回神。

    我在当时写了点感悟,然而总觉得未完待续

    今天继续补写点吧。

    金庸确实是近代史上旷古奇才,他的作品整整影响了两到三代人(60-80后),作品数量之多,高质量作品之多,翻拍影视作品之多,影响人群之众都可谓国内小说界的第一人。连马云都撰文以表哀悼,其影响力可以管中窥豹。有人说金老先生的文学成就毫不夸张的说应该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然而没有授予就是没有授予,肯定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不过这并不影响作品世人价值观的影响,它早已内化为一颗颗火种,在这广袤美丽的沃土上薪火相传。

    (1)侠义江湖是中国历史及文化的缩影,也准确表达了中国人的情感观。纵看金老武侠小说集锦,故事各不相同却有衔接对应的伏笔,虽有虚构却能在历史的时间脉络中隐现吻合路径,人物群像各异却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以追求武功绝学的外壳隐喻了整个中华大地上老百姓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奋斗史。与传统驱动朝代更迭的伟大人物为核心的历史故事不同,他的小说所架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多元,小说里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之分,即使众人眼里了的坏人如杨康、梅超风等等,看到最后竟然都是深情到让人心疼的人,这里的感情线都是极致美好也是痛苦到让人无奈的,这里的情有爱情、亲情、友情和家国情怀,每一份都至纯至真,完整了小说角色里的人物,也映射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

    (2)每个人看到的是自己的人生。不同于西游记和红楼梦,那两者似乎离大多数寻常百姓太远,一个将世界抽象为神怪一个从豪族兴衰看世间万象,相比金庸的武侠小说,无论从语言还是故事性更容易理解,所以我的少年时代以及同学们几乎都沉迷过这个侠义江湖的世界,还有一位女同学仿写武侠小说,那样的迷恋时光回忆起来依然是温暖的、热血沸腾的。不同的人对故事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看见的就是自己。马云说是金庸的小说激励他创办了阿里,他的办公室也被命名为光明顶,并感慨如无先生不知是否会有阿里。这是马云的理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做到了。于我印象深刻的,是为瑛姑的痴情感怀,为瑛姑丧子而悲恸,痴迷于穆念慈对杨康的爱,也深深喜欢上杨康这个有点坏却用情专一的角色,喜欢大侠们磊落仗义的言行,我也我的人生实践中努力行动着。

    (3)贯穿侠义江湖始终的是爱。中国人情感表达非常含蓄,侠义江湖的侠义究竟是什么?通俗讲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客观讲就是除恶行善,而放到具体每个人身上就是处理跟自己、跟他人、跟世界的关系。这个情感观用现在的语言表达就是佛家说的爱,只不过以武侠故事场景去诠释这份复杂又至简的人间真情。杨过与小龙女、黄蓉与郭靖、瑛姑与老顽童这些眼前人的情,黄药师、一灯法师等对故去人的执念,英雄间的惺惺相惜,执着着的仇恨与全然放下的唏嘘,荡气回肠间,那绵延在喉舌,回荡在胸怀,震撼于心田的波澜都是一个爱字。那是深厚的极致的穿越了时空的情感。

    (4)爱的两面性和三类关系。人性是个中性词,有善有恶,有给予有伤害,而爱只有一种却丰富到足以容纳人性的一切,或者是联结人性善与恶、理智与情感两级的唯一通道。爱自己,于是会激励鞭策自己也会宽容自己,爱他人所以会伤害也能成全,爱众生所以舍小义取大义。这三重关系里面爱自己是最难的,因为了解自己不容易,我们可以轻易看到他人长短,却往往看不清自己,而正确认识自己是处理好后两者的关键。爱自己的两个误区就是自私和无我,人们在年少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处于这两个误区之中,终其一生能完全做到真正爱自己的人少之又少。野心家权利追求者实际就是极度自私自恋的表现,懦弱善妥协则是无我至奴性的表现,而大部分世俗的人在群体关系中思考选择妥协抗争游走在这两个边界之中,大多数屈从于大环境的影响,由行为上的屈从妥协走向认知上的同化而走向无我。所以我们会看到年轻人感情纠葛里那些吵吵闹闹,会看到中年人焦虑麻木,以及老年的茫然与无知,这世间荒诞万象无一不是由此而来,正是相遇时不懂爱,不会处理自己跟自己的关系,亦没有能力处理好跟对方的关系,等情感真正成熟了,懂爱了,人生已白驹过隙,满目苍凉,又回归自私与封闭。

    (5)爱一人与爱众生是一样的。人类喜欢分高低、大小,追求极致,譬如读书一定要读到最高等级博士,上最好的学校,若是有人与此观点不同,便心生嘲讽,这个人傻吧。这种心理来源于炫耀欲、攀比欲和征服欲,都是人性最原始的部分之一,也是造成我们痛苦的来源。他们对爱的认知也是如此,认为爱要分深浅,爱一人之爱为小爱,爱众生之爱为大爱,所以无数文学作品讴歌为族群争光,为国奉献的精神。他们假以爱的名义为效忠者高唱赞歌,非纯爱也。真正的爱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之上,是允许爱一个人,也允许爱众生的,只是两种不同爱的对象,都需要无我的包容和自我付出,这两者就爱的本质而言并无差别,有差别的是他人的看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忆金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ow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