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中国化过程中,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目前正处于星星之火,蓄势燎原的状态。因此,亟待根据既前瞻又务实的教学目标分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基层实践,使教师在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实验中,完成从演员型教师到导演型教师的“转型”,最终成为点化学生智慧的智者;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够在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中激发灵感,感悟方法,发现知识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社会的建构者和实践者!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当教师谙熟“四步法”之后,如果能够将“四步法”的内化知识、拓展能力要义(即“同化”与“顺应”)与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细化到学段、学科、单位课时学习内容)、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师本人的个性特长熔为一炉,那就可以对“四步法”,亦即四个教学步骤或环节,重新进行排列组合,甚至可以加一个或减一个。这个时候,选择的标准是系统最优化组合,是教师对于微课程教学法,或曰翻转课堂中国化的再造。是一般原则与教师特质融为一体的深度整合。这样的系统最优化重组,一般来说,能够超越普遍意义的“入门之法”,而上升到比较高级的良好或优秀的水平。
“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三个模块,对于微课程教学法倡导的“导学一体”教学模式具有“收官”的意义,对于促进中小学教师职能转型(从“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转型)具有最终成型的重要意义。
“微课”评价指标解读
好的微课,往往是逻辑、技巧、趣味、科学、美学和心理学的和谐统一。同样,要注意:
1、“微课”的逻辑性
2、“微课”的合理性
3“微课”的趣味性
4、“微课”的科学性
5、“微课”视觉传达的有效性
6、“微课”实现高效学习的可能性
如果“微课”仅有教学视频的形,没有可视化教学的神是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的。好的“微课”,往往是逻辑、技巧、趣味、科学、美学和心理学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录制微课教师具备新的职业素养,包括活信息化教学、可视化教学视听认知心理学、视音频技术和艺术等方面的修养。
“微课”评价指标解读录制微课要求教师具备新的职业素养,包括信息化教学、可视化教学视听认知心理学、视音频技术和艺术等方面的修养。如果“微课”仅有教学视频的形,没有可视化教学的神是不能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的。好的“微课”,往往是逻辑、技巧、趣味、科学、美学和和心理学的和谐统一。
作为微课程资源,“微课”不是传统的辅助教师讲课的资源,而是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的资源。因此,“微课”不应当是厂商或机构开发好了再供给教师、学生使用的,而应当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达成目标,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学习任务,即学习需求来开发,使“微课”成为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脚手架”(支架)。“微课”的问世,标志着新资源观的产生,即变教师上课资源为学生学习资源。人类教育史从此开始了资源建设的新时代。
微课在字义上是微小的课、微型的课的意思。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所倡导的“微型课”比赛方式是最接近微课字义的概念。“微型课”的意思是让教师在参赛过程中省去学生活动的时间,把教师在“整合课”中的表现比较真实地展现出来,所以课就被压缩了、微型了。
那么,微课中要求的“学习任务”又是什么?
“学习任务”是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主体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否达到教师眼中的教学目标,即能否达成目标,除了“学习方法建议”的指导之外,主要依靠“学习任务”来保证。因此,“任务”的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及其转化形式—达成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和其他知识点给出。
微课的分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技术分类,一种是内容分类。技术分类是根据录制“微课”的技术方式分类的,主要有四类:
1、录屏软件+应用软件类
2、手写类
3、录像类
4、综合类
内容分类则是根据“微课”的内容特点进行分类,划分成五大类:
1、课程精讲类
2、实验探究类
3、操作师范类
4、虚拟面批类
5、游戏学习类
微课程教学法强调课堂教学方式创新要善于提炼主要矛盾,抓住两个关键词、四个操作步骤。两个关键词是:内化与拓展,即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四个操作步骤是:检测、作业、协作、展示,简称“四步法”,是微课程教学法关于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初级程序。
微课程和微课不管有怎样的区别,都是为了优化课堂时间,既让学生吃的饱,也让学生吃得好。学生的基础不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去选择适合的课程学习,学生更有动力!
“信息化教学前移”理念是微课程教学法借鉴“用视频再造教育”和“人性化学习”理念,结合中国中小学教学实际形成的自创理念。而所谓的信息化教学前移,则是把通常在教室里完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微型教学视频方式,移到学生家里去完成。
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成功了,翻转课堂才真正成功,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是自主学习之后的课堂组织形式的必然选择,也是翻转课堂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也真正完成“转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