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的亭,你钟情哪一座?

《汉语大词典》云:亭是用竹、木、石等材料修建成的开放性小建筑。屋顶一般呈圆形、方形、扇形、六角形、八角形,大凡都建在园林中或风景名胜处,供游人眺望、观光和休憩。中国亭文化源远流长,亭类颇多。诸如凉亭、茶亭、邮亭、报亭、对歌亭、弈棋亭等等。
位处长沙市西郊的岳麓山风景区,大小亭台散落其间。吹香亭、自卑亭、风雩亭、爱晚亭、仰云亭、赫曦台、岳王亭、半山亭,余惟情钟务实的自卑亭、超然的爱晚亭与空灵的半山亭。
务实自卑亭
自卑亭的务实源自其外形与内质。

该亭坐落于岳麓山下岳麓书院东面二百米处,亭为正方形平面布局,传统砖木框架结构,四面为土质筑墙,重檐歇山顶,东西向开门。从稍远处看,青色的檐瓦、灰色的筑墙、玄色的拱门总给人一种质朴与务实之感。
初闻自卑亭名者,易心生疑窦。就像一些外地游客对悬挂于岳麓书院大门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联口吐嗔言:湖南诚然人才济济,可中国之大,未免有点夜郎狂妄。原来诸君把本为无实义的语气助词“惟”字当成了“惟有”之解。同样,若要消除初闻者的疑窦,得从自卑亭创建者取名说起。

亭之命名者是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长沙郡丞赵宁。三百多年前,他受巡抚丁思孔委托修复岳麓书院。看到朱熹主持书院时曾在后山建有二亭,稍上名“道中庸”,更上曰“极高明”,取名均出自《中庸》的哲学观点,到清时已毁圮。赵宁顺其高低层级之意,遂在旧址上重建二亭,后用工程余款修建了这座“自卑亭”,以供自湘江之滨前往岳麓书院的游人中途休息避风之用。

“自卑”一词,亦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迩”,近也。“卑”,低也。意即人的道德修养方法,好比长途跋涉,须从近处开始;好比攀登,须从低处开始。《尚书·太甲下》也有类似的说法:“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这里的“自”均是“从”之意。追溯历史,不禁让人联想起老子《道德经》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篇》中也告诫世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千古训诫无不说明道德的修养、学业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基于此的儒家“修齐平治”思想就闪现出自卑务实的熠熠光辉。在“自卑”务实精神的激励下,昔日莘莘学子扪心自问,蓄势敛气,志存高远,潜心研究,从而铸就了岳麓书院英才辈出的美名。

自卑亭的务实精神对现今人们修德为学为业仍有教育意义。在当今这个商潮滚滚物欲横流的社会,繁华都市上空流溢着喧哗与骚动,浮躁成了人们难以删除的心理标志。一蹴而就、一夜窜红暴富成了很多人坚守的虔诚梦想。学校里高考移民、请人代考、买卖论文,娱乐圈超女快男荒废学业迷恋一夜成名,网络中芙蓉姐姐、周正龙等辈热炒自己希冀窜红,商海界企业商家添加有害物质以牟暴利,庙堂上为官者大兴豆腐渣工程以显政绩……他们急功近利以期一步登顶,可一失足却成了千古恨。虽有投机取巧蒙混过关的窃喜者,却终究都要经受时间的淘洗与正义的审判。故在此进谏:平息浮躁心,回头方是岸。时驻自卑亭,教勉记心间。
超然爱晚亭
爱晚亭,誉满四海的中国古代四大名亭之一。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原名红叶亭,由当时岳麓书院山长罗典亲笔题名。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之意,改名爱晚亭。几经重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程颂万修葺时,在外檐方石柱上阴刻罗典撰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亭正面朱色鎏金“爱晚亭”匾系毛泽东应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之约而题。亭内有一横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笔走龙蛇,雄浑天成。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一批经世之才酝酿与积淀了爱晚亭的超然。
出岳麓书院后门或由南大门进山右行,两山收缩,形成瓶颈。行到山穷水尽处,豁然开朗,两口池塘碧绿如玉,池塘的尽头就是三面环山的爱晚亭。它身处清风峡,背倚云麓峰,右绕清泉,左环碧障。上传麓山古寺的梵声呗呗,下闻岳麓书院的书声琅琅。东西开阔,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呈凌空欲飞状。若从风水言,爱晚亭尽享天时地利人和,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了古城长沙的一张人文地理名片。

爱晚亭涵养与见证了一批“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的经世之才。岳麓书院千年弦歌不绝,特别是清朝以来成为集成儒家学说的教育重镇,培养了约一万七千多名学子,其中陶澍、魏源、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郭嵩焘、唐才长等更是中国近代史的显赫人物。特别是在近现代革命史上,当中华民族遭受苦难之时,从这里又走出了谭嗣同、陈天华、黄兴、蔡锷等,他们倡导时代前沿的思想文化,推动社会变革。当国家发生天崩地裂般剧变时,又站出了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他们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共产主义,成为民族与国家的脊梁。特别是毛泽东这位时代伟人,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学友蔡和森、邓中夏、罗学瓒、张昆弟等新民学会成员,在此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纵谈时局,探求真理。1916年悬挂在书院中毛泽东亲笔题名的“实事求是”匾成了他一生奋斗的宗旨。

爱晚亭如一位长者,以自己的超然感知了麓山的花木枯荣,见证了二百年的历史沧桑,倾听了湖湘英才们的经世壮歌。
空灵半山亭
半山亭悠然生长于岳麓山半山腰,它铅华洗尽后的真淳与“半”字诗取名散逸出的空灵气韵令人回味。

半山亭是一座六方形凉亭,简约而不简单。没有飞檐翘角,金柱丹漆的华丽典雅,仅有环亭四周条形长凳供游人上山稍驻歇息。关于它的取名源自民间一段趣闻。据传很早以前此地为半云庵所在,为上下山必经之路,麓山寺的僧人下山买物,挑担回寺,常在此歇脚。当时,有一位烧火僧以“半”字为题赋诗一首云:“半山半庵号半云,半亩半地半崎嶔。半山茅块半山石,半壁晴天半壁阴。半酒半诗堪避俗,半仙半佛好修心。半间房舍半分云,半听松声半听琴。” 看罢听罢,让人嗟叹古麓山寺佛家弟子不俗的文化素养。只要稍加静心品赏,无论形式抑或内容都给你无尽遐思,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空灵之美。

就形式而言,此诗对仗颇工,句句用半字,用法自然流畅,气韵贯通,毫无佶屈聱牙之弊。让人联想起由邹静之作词、徐沛东谱曲的电视剧《五月槐花香》的片头曲《半等情郎》:
半掩纱窗 半等情郎 半夜点起半炉香 半轮明月照半房
半掩纱窗 半等情郎 半幅红绫半新妆 半明半暗灯半亮
半是阴沉半天光 半是热火半边凉 半是蜜糖半是伤 半夜如同半生长
半掩纱窗 半等情郎 半掩纱窗 半等情郎 半片乌云半遮月 半夜如同半生长

二者的语言质朴简洁,在韵律上“半”字诗适合和着古寺暮鼓晨钟吟诵,而《半等情郎》的流行歌曲结构,配合京韵大鼓,更能说唱出动荡年代底层老百姓的悲喜故事。
就内容而言,此诗兼具道家的逍遥,佛家的大度,儒家的进取。“半”字既有道家阴阳太极的玄妙与深远,又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与婉约。“半酒半诗堪避俗,半仙半佛好修心”映衬出烧火僧的豁达与乐观。“半间房舍半分云,半听松声半听琴”让都市人艳羡出家人诗意的栖居。全诗都凸显了创作者的才情与勤勉。

半云庵虽已久圯,而“半”字诗却流传至今,给人们增添游兴。若某日午后登山疲乏择此亭歇息,和着拂面的凉风,念叨着此诗,一种清新空灵透明澄澈之感就会萦绕心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