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263685/9b07df22f73c7d67.jpeg)
今年的青年节被b站的励志演讲《后浪》炒的风风火火,早已过了年纪的我在看了之后,也有那么一丝丝的小激动。
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青年节是参加工作第二年的那次。在了解到14周岁以上的青年是可以放假半天的,我高兴了好一会儿。正盘算着下午怎么安排活动,领导过来说单位不放假,所有人必须在岗。
听完这番话,我就郁闷了。妇女节和青年节同属国家规定的部分公民的法定节假日,为何单位允许妇女节放假半天,还正儿八经的组织了活动,却不允许青年节放假?况且那天根本就没有紧急任务。
后来我想通了,单位里属于青年范畴的这部分人太少了,连十个都不到。为一小部分群体谋福利,大概领导觉得是没必要的。区区半天假在他们看来可有可无,创造不了什么价值。可对正值当年的我们来说,不管那天放假做什么,都将是我们充满仪式感的美好回忆。
在前辈眼中,年轻人是万万不可以斤斤计较的,连半天假都如此计较,人家会觉得你心眼小,无大局观。可通过此等小事,我明白了规则之重要很多时候是应该在情怀之上的。
白纸黑字的规则,有着口说无凭的情怀无可比拟的稳定性和公平性,这决定了它更加的靠谱,而后者的存在及维系全靠人们发自内心的自愿。
情怀是自己的,若是常常被他人拿来利用,凌驾于规则之上,甚至将它变成“规则”,肯定会让抱持情怀的人怀疑自我,渐失信念与热情。
青年大概是人生中最好的年纪,这个时候刚走出校门,离开原生家庭,满怀憧憬,摸爬滚打于社会的大染缸之中,开始接受各种各样的人生历练。时常会在大风大浪面前感到迷茫和无助,失落过后依然会昂起头笑着说“没关系,青春就是我的本钱,我有的是试错的资本。”
青年总是间歇性丧气颓废,持续性斗志昂扬。因为年轻,所以觉得一切都未来可期。特别是如今的青年,因为互联网和交通的飞速发展,文化的多元融合,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多的选择。
我有时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觉得要是自己晚出生几年该有多好。但人比人是永无止境的,90后会羡慕00后,00后以后会羡慕10后……可能永远都没有最好的时代。活在当下是我们不得已的必选项,也是唯一的选项。
当我刚踏入而立之年,第一次深切的感受到了中年危机的来临。像是被裹挟在两片面包中的火腿,虚弱无力,透不过气,只能安静而颓废的等待着被生活吃掉的命运。
社会标准告诉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应当是自信成熟稳重的,要能够自在的周旋于各种场合,且能够根据场合的需要随时切换所扮演的角色。
然而,事实是Cosplay的游戏玩久了,就容易忘记自己是谁。若再一昧的被社会标准牵着鼻子走的话,无论年龄攀升到多少岁,依旧会遭遇一种困惑——我好像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混的也不算太差,但也说不上哪里好,难以感受到自身的存在。
光鲜的外在并不意味着内心就是丰盛充盈的,它可能只是内在缺失的一种掩饰,一种壮胆,或者自我安慰。
我们所认为的随着年龄渐长,会越活越明白,会越来越游刃有余的处理各项事务,只是想当然的理想状态,实则不然。
一方面,心智的成熟是不受年龄限制的,活了大半辈子依然不成熟的人比比皆是(不过这样的人能以不成熟的方式活下去也是会快乐的)。
另一方面,成熟稳重的人虽然可以妥善处理所面对的甲乙丙丁各类人的负面情绪,但唯独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束手无策。他们想的多是成为别人的依靠,而不是去依靠别人。殊不知依靠和被依靠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应该掌握的能力。
你不主动学会游泳,某天生活就会猛然把你丢进泳池,然后在岸上冷冷的看着你挣扎。
生活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要么成长,要么沉没。你不能只做外界认为“正确”的事,因为它不能够给予你真正的成长,你还得寻找自我。
作为前浪,我们离沙滩越来越近了。我们会怀念自己身为后浪时的非凡勇气和旺盛精力,但多数人不会想像现在的后浪一样继续留在汪洋中乘风破浪了。
精力已不足以支撑我们继续“浪”了,我们更渴望的是上岸,大地才能带给我们脚踏实地的安稳感,也能够腾出更多精力去探索自我。
所以,前浪们,上岸是结束,也是开始。
稳住,挺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