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选择题想到的
刚刚,在市高中历史群里,有一位同仁求教一个选择题,题目很好,好在有很大的迷惑性。
若此题由我来讲解,我会这样解:通读材料,可看出材料的主旨是:对于1787年宪法的内容,尽管本杰明•富兰克林有几个部分并不认同,但就当时的历史现状和阶段而言,此宪法已接近完美。为什么他有几个部分并不认同?因为在制宪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如:大州与小州,南方种植园经济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等等,但冲突归冲突,矛盾归矛盾,在争吵了五个月之后,各州之间还是妥协了,求同存异,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选C。A和B明显不对,有同仁想选D,D本身说法不错,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属于严重的跑题。
此题是典型的新情景新材料题,考察的是完整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就要从必须从材料出发,仔细研读,解读材料,切不可带着教材中的固有观点先入为主,选D就属于先入为主了。
很欣赏另一同仁分享到群里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演讲的内容,现一并分享:
伟大的妥协
最后几名代表签字的时候,富兰克林深邃的目光看着会议主席椅背上的太阳图案,对身边人说:我一直不清楚自己面对的究竟是旭日还是落日。现在终于有幸知道,它是在升起,而非落下。
但,这是艰难的日出。
别的不说,单是表决,就有569次。
这得有多少不同意见,又得有多少次妥协?
那么,他们为什么又能把事情办成了?
因为这些人都是现实主义者。
理想是有的,但不宏伟。
主张也有的,但不绝对。
不宏伟,就能务实。
不绝对,就好商量。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三个基本共识:
制宪会议不能一事无成;
国家不能分裂,变成一盘散沙;
联合和统一不能通过战争,只能谈判。
这就是代表们的最大公约数。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如果能找到最大公约数,
妥协就是明智的。
如果还能推动文明的进步,
那它就还是伟大的。
由一道选择题想到的不知怎的,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又一幅画面:历史课本上根本不足以解决高考题的短短的几段话,原先刷过的高考题,自己曾经与同事历时很长时间编出的《历史全国卷五年高考高频考点》……那段很拼的岁月,很累,累得腰椎间盘突出,但很快乐,也很有成就感。感谢那段时间的“炼狱”,因为当年我是第一届高考历史山东卷改全国卷,所以当时真的是两眼摸黑,只能自己下海,狂刷历年高考全国卷。因为当年的积累,才有了今天的上课自信,讲题自信。那些研究过的刷过的刻入脑海深入骨髓的历史知识,经常在上课时灵光一闪,“刷”的一下蹦出,指引我更好地为孩子们解读历史教材中不曾有的但高考可能会考查到的历史深层次的东西。
由一道选择题想到的 由一道选择题想到的现将曾经刷过的、重点讲过的有关此题的部分(仅在手头上的),一并整理并分享,愿对于备考的学子和老师们能有所帮助。
由一道选择题想到的 由一道选择题想到的由一道选择题想到的
由一道选择题想到的
由一道选择题想到的 由一道选择题想到的
由一道选择题想到的
由一道选择题想到的
温馨提示: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是高频考点,高频考点,高频考点!
由一道选择题想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