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午后温暖的阳光,先生带着孩子在小区散步,深秋金色的阳光洒在路面和人身上显得格外温暖,看着先生和孩子嬉戏的画面,我却总是恍惚,我告诉先生:“如果我的父亲在我儿时能够有他对孩子一半的耐心,我的童年应该也会拥有更多的开心,我甚至有时都很羡慕我的孩子能够拥有这么一位好爸爸。”
人到中年,可每每回忆时儿时的一些片段,心情依旧难以平复,比如在儿时父亲对我的过份严厉和呵斥与否定,甚至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在回忆自己儿时父亲的表情时,大脑中似乎总是出现父亲非常严厉的脸庞,即使在回忆中都不曾有太多父亲对我微笑。从我很小时候,经常面对父亲的呵斥,我总有一种自己不该被爱的感觉,这种感觉延续至今。即使这么多年,我也尽量在进行自我疗愈,可儿时亲情的缺失与最亲近之人的否定就像是新出生的婴儿先天不足,即使在后来耗费很大精力来弥补,却总也补不全。
回忆也许是美好的,也许是痛苦的,美好的回忆带给人无限的遐想,痛苦的回忆带给人无尽的伤痛。即使不开心的回忆将会成为我大脑中抹不去的记忆,可自己仍坚信生活还有阳光的一面。陷入一段不愉快的回忆当中,对自身而言无任何益处,就像[美] 哈丽雅特žBž布瑞克 所著《操纵心理学》这本书所言: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帮助读者打破被操纵的枷锁,重掌对生活的控制权。读到这句话时,我的内心就像是被扣击了一下,对,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操纵和被操纵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不仅仅是存在强弱者之间,更是会存在于最亲近的人之间,比如:父母与孩子。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会遇到被人操纵的境遇,那我们是如何被操纵者“盯”上的呢?
1.取悦他人
有“取悦症”的人习惯或倾向于取悦他人,然而这样的习惯并不是好事。取悦他人的人会感觉被取悦他人的需要所控制,并且习惯于获取别人的允许。而同时,一味取悦他人反而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因为自己在照顾他人需求时,往往会牺牲自己的需求。记得曾经在公司有位刚入职的大学生,是位非常勤快可爱的女孩,因为刚入职为了尽快赢得同事们的认可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她对于其他人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她总是担心因为自己的拒绝会“得罪”人,所以每天总是把自己弄得很忙碌与疲惫,因为在她应承的很多事中,是并不属于她的工作范畴。她在积极取悦周围任何一个人,可最终苦了的是她自个,周围人并没有因为她的多付出和应承而她的亲近增加,有时社会人并不会那么善良,即使大家在同一个职场。这就是取悦他人者为了善待他人,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2.沉迷于获取他人的认可与接纳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同事、家人,包括我自己也是,希望通过自己更多的努力而获取周围人的认可、接纳,更甚者,需要避免任何批评、拒绝与抛弃。重视他人的认可并无错,我们都是情感丰富的人,我们重视自己所爱、所尊敬人的认可也都是人之常情,这是人类的天性,可任何事过犹不及,当这种渴望已不仅仅是愿望而变成强制时,更将它们视为情感维系的核心,并将不认同、拒绝或批评的后果视为灾难,自己就容易进入危险的心理误区,同时自己也就进入了操纵者的世界中。记得,曾经有对情侣,女孩非常爱男孩,更总是担心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男孩而不再爱她而离她而去,在感情中女孩原本处于弱势的一方,无形中在情感中就扮演了被操纵的角色,男孩明白女孩担心他的离去,这就像是他们之间一个“按钮”,只要有这个“按钮”存在,男孩就知道女孩愿意为他付出更多。
可令我们矛盾的是,我们越是待人友善、取悦他人,以保证他(她)们对自己的认可与接纳,我们就越没有安全感。我们越是想表现得友善而不是表露真情实意,我们就越是会被反复出现的疑虑、不安全感与持续的恐惧所困扰。
如果我们有取悦他人的倾向、对肯定上瘾、恐惧他人的怒气,这些“按钮”就会反复被操纵者利用,从而让操纵更加根深蒂固,这也是我们在操纵者眼中成为软柿子的原因所在。世间万物相生相克,即使曾经是软柿子,可找到实施抵抗的策略,也就迈出了让自己脱离操纵性控制的第一步。
1.清除你意念中的病毒
要实现感知与行为发生更深远、更具建设性的改变,我们首先需要改变思维方式,我们要扫描自己的思维库,找到所有让自己容易被操纵的认知与态度,以修正过的强硬诉求来取代每一条软弱的想法。
2.将自己的想法记在笔记中
因为写下自己的想法会极大的增强自己对心理活动的意思程度,着眼于生活中最困难或问题最多的关系,任何令自己不舒服或不开心的接触与场景,都值得记录下来,其中情绪触发器可能会包括焦虑、恐惧、内疚、义务、疑惑、悲伤、怒气、失望等等给自己带来负面感觉的经历,每一次感觉被操纵时,都应该记录下来。最终,通过更健康、更能保护自我的想法取代错误的想法。
人与人之间难免出现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比如亲子之间也最为常见,作为父母总是想要控制孩子,可作为父母我们仅仅是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个人而已,孩子在成长中拥有自己的思维、拥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拥有自己对事物的各种见解,尊重孩子不是仅仅停留在父母亲的口头上而已,而是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在父母的内心深处首先要将孩子放在与自我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在家中事事都是父母的“一言堂”。发自内心的爱自己的孩子,尊重他(她),所谓给予孩子更多的爱,首先做到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年幼时父母亲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尊严,在孩子成年后,他(她)们会感受到更多的尊重,并保持自我的高自尊状态,这份状态太难道,更会使孩子受益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