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山刍荛
提起萃英山,知者甚少。
它并非名山大川,亦没有骄傲的事迹。即使它的前身——白虎山,亦没有什么名气。萃英山这个名字,是校区搬迁之后才更改的,听上去不再那么俗气。算算时日,不过二十年而已。如此年轻的山,没有听过实属正常,毕竟祖国大地上,名山大川实在数不胜数。
名山,有些以奇特著称,有些以险要著称,千奇百怪,应有尽有。有些以佛教道教圣地著称,有些因人而名,一首诗,一篇文章,这正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所有这些,萃英山似乎都不具备。
至于提起它,只因在那里待了几年,而且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所以映像深刻。那时的我们,心思单纯,见山是山。
初见萃英山,一片荒凉。
放眼望去,一抹黄土,零零散散插着几根树枝,随风摆动着它那并不灵活的身姿,似乎在宣扬着它们的顽强。就这仅有的树枝,很多已经干枯,真是“其死也枯槁”,想动也动不起来。更不用提“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景象,在这里根本不存在。
那时,记得每年都要上山植树。一批批学子从山底开始,一颗一颗地种植。由下而上,剑指山顶。
此前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你在萃英山上种过的树苗,如今长大了吗”?仔细回想,极个别长大了,但是大多数早已换了新苗,与我无缘。
因为地处偏僻,出了校门满是迷茫,所以我们周末的活动基本就是爬萃英山,拾阶而上,偶尔瞥见一抹绿。 在我映像中,大概有1000多个台阶,或许半个小时便可以跑个来回,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乐此不疲。毕竟可以强身健体,拓宽视野嘛。站在山顶,放眼放去,满目疮痍,岂不更加地催人奋进?
萃英山顶,一望无际,草木不生,偶尔看见几只瘦骨嶙峋的山羊走过,这儿啃几口,哪儿啃几口,有些寒酸。
这便是我对萃英山的第一印象,不过它也有它的乐趣。比如,经常有学子来到山顶大声读书,伴随着几声羊叫声,倒也有趣。
那条台阶之路被称作萃英云梯,《萃英阁》中有诗云:
萃英云梯有神妙,半入尘寰半云霄。
勤而行之补不足,持而守之终成道。
其实只要持之以恒,勤而行之,何事不成?记得在萃英云梯某处,有一块石头,上面写着“回心石”。

何为回心?
很多人会说回心转意,这也没错。毕竟那个时候大家都是青涩年华,情侣之间闹个矛盾,总期待着对方能回心转意。或许还有人偷偷摸摸在回心石面前许个愿什么的,此事不得而知,亦不曾听闻,纯属猜测。
我倒觉得应该是回归本心!
何为本心?
“天生的善性”?
“去伪存真,求得真我”之心?
“树之本株”
……
解释太多,不一一列举,我也不甚了了,只想说在某个阶段做最适合的事情,追求内心的平和。 风貌正茂的年纪,亦是读书的好时节,而萃英山下正是读书的好地方,无人打扰,也没有外面的纷纷扰扰,令人心如止水,安心恬荡。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正是如此?在这恬静之中,根本不受外界杂念的干扰,还不专心读书?
遗憾的是,那时的我并不懂得这些,终日游手好闲,虚度光阴。如今想来,后悔不迭。只能长声叹息,“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
相隔数年,与同学相约,再临萃英山。 而此时的萃英山,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站在山脚下,一眼望去,葱葱绿绿,我忍不住感慨这还是当年的萃英山吗?

沿着山路而上,我自己曾经植树的区域已然分不清,当年的树苗已经长大了。我不认得它,它亦不认得我。但是,我认得这一片绿,而这片绿正是因为有它。
自己曾经嘲笑,种一批死一批,到底何时才是头?现在想来,只能叹息自己的目光短浅。萃英山能有如此景象,不正是因为有一代代学子地付出吗?
若不是他们持而守之,岂能有今日的葱绿?岂能有今日绿意盎然的萃英山?
萃英山,并非名山。
但是它传承着一种精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或许这正是“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精神。
萃英山,你好!
等我再次到来,见证你不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