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就是“逗你玩”,教师要努力成为“玩主”。不愿玩、不会玩甚至不屑玩、拒斥玩的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学会玩。这种教师也许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德标兵、敬业楷模,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者,也不是现代教育中的创造者。很多教师挥之不去、几成通病的职业倦怠或许就肇端于不会玩。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消除职业倦怠应该从“学会玩”开始,而走向理想的教育胜境,则要从“慧玩”起步。
其一,要“立志可爱”。教师是与儿童天天“耳鬓厮磨”、打成一片的人,儿童都希望教师有一种幽默的味道,有一种可亲的感觉。“可爱”并不容易做到,需要我们“立志”并付出努力。一个可爱的教师通常是有可爱自觉、可爱自信的人。
其二,要打破禁区。一位老师让学生以“活泼”造句。“鱼儿在水里活泼地游着”,老师说不错;接着有学生说:“鱼儿游过之后水变得很活泼。”老师勉强地说:“也不错。”过了一会儿,她认真地讲:“以后考试,千万不能这样写。”多么好玩而有诗意的句子就这样被老师的正告给扼杀了,而扼杀的又何止一个句子?因此,大可不必时时处处都有兵临城下的危机感。解放儿童创造性的学习行为必须从解放我们自己的教学思想开始。
其三,要发乎童心。郭姜燕老师有一篇教学叙事--《有一个女人叫“朝霞”。给一年级孩子讲农谚“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时,“稳重的晓宇胸有成竹:从前,有一个女人,她的名字叫朝霞,她呀,不喜欢出门……”她为此和孩子们进行了一番辩论,"后来,我想了下,由于过分关注教学进度,错失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其实是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来理解的:朝霞这个女子在天边出现时,她告诉大家,马上会有雨的,出门要记得带雨具哦,她是雨神派来的使者……只要与谚语意思一致,怎么编都是可以的。”事理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发生冲突时,无妨由后者逆推前者,如此教学在好玩的同时也维护了前者的尊严,相信它将能使科学真理、客观知识更温情地安顿在学生灵魂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