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读书
阅读‖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阅读‖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作者: 樱桃不丸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4-15 17:32 被阅读114次

文/樱桃不丸子

坚持一件事,很难。比如,阅读这件事。

最近在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

大学生活中有很多困惑。起初,只是想通过看书尝试能不能对我人生中的某些决定有一些启发。抱着试试的想法,没想到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这本书,并且迫切的想把龙应台的"人生三书"看完。其他两本分别是《孩子,你慢慢来》和《目送》,不可否认,连书的名字都这么亲切。从这本书中,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给孩子的教养,更是一份对社会悲悯的情怀。

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全书收录了妈妈和儿子两代人的家书通信,共36封。其中不乏一个母亲对远在德国求学的儿子的深深挂念,对儿子提到的问题也充满担忧,甚至凌晨三点还发邮件问儿子,是否真的嗑药(应该是吸毒的意思)在确认儿子没有如此,只是老师的偏见以后,又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她满眼担忧,却又小心翼翼的询问。从书中我看到的是,她想给安德烈自由和独立的生活,却又时常因为母亲那份诚挚的爱伴随的"唠叨的询问"和文化差异引起的代沟而造成误会。以至于他在一封信中对母亲直言,"你对我和菲利普的爱——母爱绝对是kitsch"(庸俗)随后是深深的叹气。相信任何一个母亲听到自己的子女如此形容自己都会难过的吧。独立宣言这一封信她便袒露,说实话,她也没办法应付这局面。

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好的,不过多剧透书中的内容了。给大家推荐这本书,只说几点我的思考。

1.好像突然明白为什么这本书为什么会如此畅销了。因为母子两个对生活、情感、乃至社会文化,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各抒己见。当时安德烈还是一个二十一岁的少年,跟我这个年纪差不多。而我现在所考虑的,接触到的环境,和他完全不同。不得不说,我十分钦佩他博学的见识和他敢于批判的犀利。关于阶级和贫富差异、社会公义他们两个各抒己见,讨论热烈。可能是文化差异吧,我感觉安德烈小小的年纪却已经有了一颗三十岁成熟的心,在他身上已经没有稚气可言。可最后我发现他也会害怕自己变成一个最最平庸的人,害怕以后没有像父母一样成就的时候,我突然感觉他像个同龄人了。他也有对事业和未来的忧虑,再也不能表现的那么潇洒了。对此,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的回复是:孩子,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2.看到很多读者来信说自己和下一代或者上一代有隔阂,所以很羡慕龙女士和自己的儿子能够坚持一种书信往来的方式来交流。(我就还好,虽然家庭不是特别富裕。但是和母亲无话不谈。我必须承认,我的母亲,一定是这世界上最懂我的人)而他们的关系似乎永远没有机会再变好了。很显然,这本书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从她们的交流,想到自己自身的经历。而且,龙女士批评或者不赞同孩子的时候,并不是骂,而是善用一个个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去类比、隐喻,让孩子去体会,或者先表示理解,再谈其他。不得不说,龙女士真的很有智慧。书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面对儿子班里的班主任很有权威性格,甚至霸道,龙应台慢慢引导,"那你会不会因为怕他而不去讨道理呢?"这句话直击我的心门,面对自己不能苟同的人,我多数情况下不敢自己面对,也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可是,如果自己不去争取,不用合理的办法解决,难道可以一直逃避下去吗?面对不合理的事,要引导孩子敢于用正确的方式为自己发声。书中是,教育也是。这是不是也给了读者朋友们一些启迪呢?

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3.人不管处在什么阶段,都要有一种悲悯的情怀。这个社会中有些人似乎骨子里就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感。于是,那些人若无其事的走过"小悦悦"的身边,他们一般不会想到给路边擦鞋的人一句谢谢,也不会主动给老奶奶让个座,只有在危及到了自己真正的利益时才会开始为自己发声。这里要说到一种能力:共情(EMPATHY)能力,或译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说通俗一些便是  能够想到他人。于是林徽因会想在窗子里感叹自己不懂      "窗子以外"的人生活的艰辛。想起"前日公共汽车里一系列辛苦的脸,那些谈话,里面就有很多生活的分量。"生活不易,每个人都不要对他人太过苛责。尤其是很多劳动人民,更值得我们尊敬。龙应台会时常想到渔村的人:"那个在后台把婴儿搂在怀里偷偷喂奶的歌仔戏花旦,那个老是多给一块糖的杂货店老板。这些人以最原始最真实的面貌存在在我的心里难受是她清醒,仿佛是锚,牢牢定住我的价值。"带着这份悲悯的情怀去观察生活,是她心底最踏实的柔软。安德烈就提到,他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混蛋。因为他知道非洲很多孩子死于营养不良,但是他不会因此而勉强自己把每一餐饭的每一个盘子舔干净。他勇敢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也直言自己是一个把"日子过得太好"的年轻人,狠狠打几个耳光也不为过。打耳光就有些过了,这份责任还是可以有的。我并不是倡导你们每个人要带着这份自责去生活,那得多累?而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感悟身边的人辛酸,给与一些实际的帮助。哪怕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谢谢也可能给那些人辛苦一天的慰藉。

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4.关于父母。人是立体的,心是立体的房子。龙应台对孩子小心翼翼的呵护,不敢过多唠叨,对他遇到的问题也深深忧虑,为他答疑解惑。有时凌晨三四点也连忙发邮件询问。可怜天下父母心!你总能想起你可爱的母亲。你记得有一天你课间习惯性的去卫生间,意外看到了一扇虚掩着的门,突然看到里面另有一番天地:一个小小的空间里面,各种生活用品摆放的整整齐齐,可以换衣,梳洗,必要时还可以使用炊具。你猜想这些应该是清洁人员的临时驻点,于是既佩服又敬畏的帮她把门栓好。生活不易,你想起了你可敬的母亲,把她十几年大好的青春都付出,常年在外打工,只为了让你有更好的生活。时光却在她的脸上刻满皱纹,肆意生长。有一天黄昏,太阳斜斜的照下来,照在你的脸上,你看着你的母亲站在门口等着你放假回家。她佝偻着腰,再没有了从前的挺拔。你长大了,她却慢慢变老。于是,你好好打理你每个月的生活费,不敢随便乱花钱。遇到特别特别想买的衣服和包包时,你也会一咬牙放弃。

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亲爱的母亲,您慢点老。因为我想快点长大。

我是樱桃不丸子。感谢相遇,一起成长。

相关文章

  • 孩子,为什么要逼你用功读书?

    一一一 读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第28封家书有感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著名的作家龙应...

  • 阅读‖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文/樱桃不丸子 坚持一件事,很难。比如,阅读这件事。 最近在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 大学生活中有很多困惑。起初...

  • 读书读人生,我手写我心|读《亲爱的安德烈》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沟通而理解,欣赏而共识,思考而深刻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人生三书】的第二...

  • 36封家书,何止是母爱?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沟通而理解,欣赏而共识,思考而深刻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人生三书】的第二...

  •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是在史金霞老师的推荐下,对这本书慕名已久。匆匆浏览,并没有看到史老师推崇的那种魔力。不免有些许的遗憾和失...

  •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再次拿起龙应台母子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用心捧读,缘自我和14岁儿子无法更融洽的沟通,急切地想找寻一些便捷的路...

  •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让我们读一遍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一段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

  •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龙应台龙先生一家四口,先生是德国人,她是中国人,夫妻之间沟通用英语,先生跟孩子沟通用德语,她跟孩子沟通用汉语。生长...

  •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作为华人的第一支笔,龙应台先生用其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先知能力为我们展现了她与大儿子安德烈长达三年的书信集...

  •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拜读了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后,特别羡慕他们母子之间的坦诚,他们之间可以就任何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ad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