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言之,管理学中的X理论认为人被惰性主导,需要被别人监督来做事;Y理论则认为人有主动性,需要自由空间才能发挥。
我眼中的世界,偏Y理论多些。从小就是自觉学习进步,也乐在其中。不理解那种在威逼之下反而效率高的X型人是怎样的。从读到的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内容来看,也是偏向于支持Y理论。人本身自带攻击性原始欲望,经升华后变成一种成长和发展的欲望,求生存和进步是人的本性。很少有人能靠懒惰来实现一种攻击性,这没有收获和利益。
近年来的网络大融合,一大损失就是看不见的群体心理动力,而看不见的损失是最可怕的。真正的游戏感在刻意营造游戏感的过程中被抹杀了。一个人主动跑步,是快乐;一个人被逼着跑步, 是痛苦。在各种数据的统计下,人的主动性被变成了被动观测。人主动玩游戏是娱乐,人被设计在一个游戏里被统计数据,小白鼠也在玩这样的游戏,小白鼠不见得喜欢。某本书讲到情境噪声,我的角度看这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观测行为本身影响观测结果。人类观察人类和人类观察小白鼠还是差得远了。所谓在看不到的地方也要做好,只有神明能看到,人类是看不到的。当人类能看到的时候,这就是能看到的地方。人最有动力的环境,是不被干扰的环境,而不是有人盯着你的个人电脑看。
工作也是一样,主动的工作带来充实,被迫的工作带来疲惫。厉害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都懂得利用人自身求发展的本能欲望,和企业发展的大目标统一起来,实现双赢的互动。自身自恋需求还未被满足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会把员工的发展与公司的发展对立起来,上演一出强行管理员工工作的戏,以获得一种虚幻的优越感。有些领导很难面对员工自己主动想要进步的事实,最好是被他管理和改造了以后才想进步,这样才有成就感,也可以人为制造一种强弱对比的形象。
汤姆·索亚把刷栅栏定义为一种机会和讲究的事,就调动了小伙伴们的本能欲望。然而,这种看着别人上当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容易被看穿的,如果你自己也真心把这件事当门艺术,才能调动别人的原始动力。同样一件事,既可以让人喜欢,也可以让人讨厌。
读过某精神分析大师写的使麻将成瘾者戒除麻将的方法,就是让警察监督他们每天必须打麻将,逼迫他们打麻将,生活中的一切都做成麻将形象,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厌恶打麻将了。这正是很常见的管理方法,造成的心理动力其实是反向的。
看不懂Y理论,人为地采取措施试图激活人的成就感,恰好反过来激活了厌恶疗法。人有追求进步的天性,这件事一旦被设计过还赤裸裸地暴露,就会把追求进步和失去自由挂钩。游戏感,是让用户玩到了自己的成就感,而不是你把用户玩出了成就感。人只有在主动进步中能获得动力,那种被设计出来的进步,是被动的,没有动力的。相反,这带来了一种被框进写着进步标签的迷宫的感觉,人的动力是彻底摆脱它,去追求真正的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