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认为,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塑造人格并引发行为。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思想中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是产生行为的动机。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意识到这些动机;然而,某些动机也会产生在非意识层面。心理动力学理论本质就在于对这些行为产生的内在来源以及这些内在驱动力之间冲突的关注。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动机引发的。行为从来不会由随机和突发事件引起,所有的行为都是动机所决定的。人类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原因和一个目的,这种原因和目的能够通过对思维联想、梦、错误和其他的关于内在情绪的行为线索进行分析而被发现。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中,人格的差异是由于人们对待基本驱动力方式的不同而引发的。为了揭示这种差异,弗洛伊德描绘了一场人格大战——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无休止的斗争,这种战斗,又是通过自我来调和的。
本我,可以看作是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运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考虑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认可。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地寻找满足感能随时被实现而不考虑其后果,这种快乐是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
超我,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对应。当儿童开始将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对于某些社会禁忌作为他的价值观的一部分时,超我便逐步发展起来。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己努力成为的样子。这样,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本我想做感觉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自我,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自我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选择那些能够满足本我冲动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看到的结果。自我是受到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提供现实的选择。
弗洛伊德的追随者认为,人格的基本表征就是无意识的原始冲动和社会价值冲突的战场。佛洛伊德的许多有才华的后继者对人格的精神分析观点进行了修正。
阿尔佛雷德阿德勒认为,作为无助的、依赖的儿童,人人都会体验到自卑感。所有生命都会被寻求办法克服自卑感而控制。通过补偿获得胜任感,更多情况是过度补偿而追求优越。人格就是围绕着这种基本的奋斗来建构;以克服基本的自卑感的特定方式为基础建立生活风格。人格冲突不是源于人们之间的竞争,而是起因于外部环境压力和内部奋斗的矛盾。
卡尔容格极大地扩展了无意识的概念。在容格看来,无意识并不限于个体独特的生活经验,而是包括整个名组共同具有的基本心理事实,即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可以解释你对普遍存在原型的原始神话、艺术形式和象征的直觉性理解。原型是特定经验或人物的原始象征的直觉性理解。对于每一种原型,人们都有一种本能性的倾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感受它、思考它或体验它。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从个人、意识经验与成长潜能整合的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是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动力。自我实现是指个体不断努力开发自身才智与能力,实现个人潜能的倾向。
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先天或后天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会驱使个体一直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和变化。自我实现的倾向,作为一种建设性、指导性的力量,驱动个体不断扩展自我以及做出积极的行为。
自我实现的驱动力有时会与获得自己和他人认可的需要发生冲突,尤其在个体觉得必须服从某些约束或先决条件才能得到认可时。例如,卡尔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通过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儿童感到尽管他们可能有错误和过失,但总是处于被爱与认可的气氛中,而这种爱与认可纯粹发于自然,不是他们必须努力才可能争取得来的。
无条件积极关注对于成人也十分重要,因为成人也经常为获得认可与自我实现之间的冲突而焦虑。对于那些与自己亲近的人,成人应该同时给予和获得无条件的的积极关注。更加重要的是,成人需要无条件的、积极的自我关注,也就是悦纳自我,而不是关注那些试图改变的缺点。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基础的主要理论家之一凯伦霍妮坚信,人们的“真实自我”需要一个良性的环境氛围,如:温暖、别人的美好祝愿、父母对子女“独特个体”式的关爱等,才能得以实现。当缺乏这样一个良性的环境氛围时,儿童会产生基本焦虑,进而压制了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阻碍了有效人际关系的形成。为了应付基本焦虑,个体发展出内部或人际的防御。人际防御引发个体亲近别人(过度顺从与自我抹杀)、对抗别人(攻击性、傲慢、自恋)和远离别人。
人本主义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尽管在具体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所有的人本主义理论都强调自我实现和实现真实自我的过程。
人们经常批评弗洛伊德的理论太过悲观,关注充满矛盾、创伤和焦虑的人性。人本主义理论倡导驱动人们追求快乐与自我实现的健康人格。当然,人本主义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自我实现究竟指什么?自我实现是先天的倾向还是基于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人本主义也并不是历来就关注那些个体所独有的特征,而是更多关注人性和那些作为个人人格的个体差异之基础的人们普遍的特征。由于强调自我作为经验和行动的来源的地位,人本主义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忽略了那些影响行为的重要的环境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