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无意看到这样一个视频:一女子在等车,一男子从后边拿刀戳了一下该女子,随后这女子摇摇晃晃在马路上跌倒,明显受了重伤。在女子倒地后路过好几辆车都熟视无睹,最后一个滴滴司机报警,女子才安全度过危机。期间一辆出租车已经停下,但是了解情况后便扬长而去,除了感受到该男子的疯狂还有人的冷漠。
其实这样的事情不只是发生现在中国,在1964年,一个女孩在纽约街头被刺身亡,而在案发现场的人群里,至少有38位受害人的邻居走到窗前,看着这个持续了半个小时的暴行,无一人上前帮忙或者报警。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0889/dbb5b6b543907700.jpg)
为什么在面对他人受到危害时,都选择不闻不问?试想一下你如果在现场,你又会怎么做呢?
在《社会性动物》一书中指出,不介入的旁观其实也是从众者。书中用了大量实验证明在面临他人受到伤害时,如果附近只有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出手相救的概率是90%,而当人数越来越多时,在场的人出手相救的概率也随之减小。
如果在场人数越多,那么责任也就越分散,另外很多人都会有一定有人已经报过警了的想法,以此来减轻自己内心的愧疚感。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我不想受牵连”,近几年老人碰瓷的报道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境下,你看到摔倒的老人还敢去扶吗?
不难看出,个体做出的决策总会受到他人或者社会其他信息的影响,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从众。从众现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比如上街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你也会跟着去看热闹;上学时,你认为A是正确答案,但是当你发现周围的同学都选C时,你也会毫不犹豫将答案改为C等等。
在一个群体中,个人总是希望与他人保持一致。这样可以有效减小自己的错误,同时可以得到奖励(群体中他人的认可等)和避过惩罚(个人决策失误带来惩罚的风险)。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0889/28de358a1369db62.jpg)
当然从众现象也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比如你看到一群小孩在玩泥巴,你根本就没有加入的想法。因此对你产生影响的群体身份至关重要,一般最容易影响他人的是三类人:专家组成的群体、群体对个人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公司开会)以及群体在某一方面和个体是相似的(比如周杰伦的粉丝),这三种情况,个体的从众心理将会达到最高。
在群体保持一定的情况下,个体的从众心理还会受到他人一致性的影响,比如当你选A,周围同学的答案很多选C,但是也有的选A,那么你改答案为C的概率将会大大减小。同时也与表态的先后有关,比如公司对于新产品的意见进行探讨,当你第一个回答时,你的答案是自己的选择,同时你也会对后来回答的人产生影响。当你前面三个都回答完时你再回答,那么你的答案肯定会受到前面人的影响。
同时个人的决策还会受到责任的影响,比如你是这个项目的直接负责人,尽管下面的人都选择了一个方案,你也会再三考虑从而做出决策。个人在群体中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那么即使一个人在做决策时,也会很容易受到社会信息以及他人的影响。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0889/b79cb8b4e181a7ed.jpg)
比如当你去一个没有男女标识的厕所,你会犹豫万一进错会很尴尬,但是当你看到其中一个刚好出来一个同性,你会毫不犹豫地进入该厕所。因此个体从众是因为获得信息地需要,社会对于个人地影响层次分为三个方面:依从、认同和内化。
依从是一个人为了获得某种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做出某种行为。比如戒烟所,当你吸烟时你会受到电击,你自然就不敢吸烟。但是当你回到家时,吸烟并不会获得惩罚,于是你又开始吸烟。因此,当外界力量消失时,所依从的行为就会消失。而在大街上看到的人群你也会去聚集,很多都是依从的原因。
认同是更高一级的社会影响,你在戒烟所很认同他们的理念,吸烟是有害健康的,所以即使你回到家,你想要吸烟的时候就会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而在商家做营销时,会把吸引的点呈现在你的面前,即使你并不特别需要这个物品,很多情况下你也会选择购买。
内化是最高级别的社会影响,吸烟有害健康,你也见证了吸烟是如何夺走他人的生命,并且二手烟危害自己的家人,所以你对于吸烟已经不上瘾。在心理学上,内化的影响力是最强的, 他会成为你以后行为的准则,比如喝酒不开车这样的铁律。
个人想要突破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是很难的,毕竟“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样打破常规的勇气不是任何人都有的,毕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0889/db0526ccdffc1ab6.jpg)
当然,从众也是双刃剑,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有彩虹般绚丽的温暖,也有黑如煤炭般的人心。身处其中,一定要有独立的判断意识,对于各种各样的结论性信息条件式的保持怀疑,也许会有苦恼,但终究你还是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