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与人性纠缠。
人性在现实中的含义不只是一个客观世界,更是一个主观世界,一个情感、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人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就在于人在客观世界基础上构造出新的生存格局,实现一种超越。如通过赋予自然进食以烹调艺术、赋予两性结合以爱情方式将生物行为提升为人的行为,通过趋利避害的本能认识构造出道德以协调彼此间的关系。
教育是出于人性、通过人性和为了人性的实践活动。教育既是人性的需要,也是人性的生成与改善过程。教育应当出于人性本性而进行尊重生命本性、维护感性生存和善待自然德性的人性教育,应当利用人性特性而实行合乎实践理性的人性化教育,应当为了人性自由而践行合乎价值理性、自由全面发展、教育民主和抑恶扬善的教育。
教育就是让人“成其所是”,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中的本能性与能动性、社会属性中的自主性与自为性以及精神属性中的创造性与超越性。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需要充分利用人性的要素、能力和环境,把人性的方方面面呈现、生成并创造出来,成就各种各样的富有个性的人。因此,教育活动本身并无本质可言,但成就具有丰富人性的人,却是人性化教育的本质。
卢梭说:“教育的对象不是将人培养成军人、官僚或神父,而是人,假如这种教育的结果,使人变成更好的工人或农民,那只不过是在向着人的目的,增进人的内在价值的一种副产品而已。”
合乎人性的教育是最人道的教育,生成与创造人性的教育是最人性化的教育,这意味着,教育不是被动的、无能的,教育也在改变和生成新的人性条件、因素、功能和特性,教育和人性的融通和相互作用是教育复归人性的重要力量。
教育的目的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过程是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育人,这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强调关注教育对象的生命状态,就是要求教育者充分关注人性要素,让人性之花,能在教育的世界里自由呼吸、姿意绽放。
人性是个很复杂的东西,要了解人,就必须研究人。了解人性,有三层意思:一是了解普遍意义上的人的特性,二是了解普遍意义上的孩子的特性,三是了解特定孩子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就在于对儿童的充分研究和了解,他对自己的每一个教育对象都了如指掌,不然,他凭什么能把178名难教育的学生转化成优秀学生?
教育的真正要义与真谛就是促进青少年的人性成长,人性的成长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使人获得人性,人之为人就因为人能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人性,好的教育就能获得真、善、美的人性。
教育应该带给学生超越自我的强大心境,教育应引导学生用卓越的态度、情感和思想来应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教育应该关注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即人性的纾解和满足。
技术的引入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在这样一种无边界的学习中,学生拥有了开放、自由的探索空间,学习的发生有了更大的可能和不确定性。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正以零散、复杂、非线性的方式变化着,但正是这种变化诱发学生进入深度的共同学习和个性学习之中,动态和变化成为一种兴趣和动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纷至沓来,教师必然知、学生未必知,教师先知、学生后知,这种教学关系的物质基础已经不再。教学关系的基础变了,课程和教学的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这样才能满足人性对自主、自由和开放的需求。课上课下利用APP为学生提供海量学习资源,也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
教育是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合的发展,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就是根据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既要让每个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又要精准关注个体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人性得到张扬,产生多样性和差异性,行扬长避短式的教育而非一味地补短板的教育。(18.11.18《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