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日更达人榜
No.181《小岛经济学》

No.181《小岛经济学》

作者: 杂草青 | 来源:发表于2019-06-29 22:53 被阅读0次

    核心书摘

    《小岛经济学》是一本经济学入门读物。这个关于鱼、渔网、存钱、借钱的故事揭示了经济是如何运行的,映射出当今经济体制与政策暗藏的漏洞。作者以机智幽默的手法将经济学从高不可攀的架子上取了下来,阐释了经济增长的根源,贸易、储蓄及风险三者的重要性,并对当下的很多经济现象做了深刻的剖析。

    适合谁读

    · 创业者

    · 关注经济形式的人

    · 想要了解经济学却不知从哪里入手的人

    关于作者

    彼得·希夫,经济学家,畅销书作家,现任欧洲太平洋资本公司总裁。他的观点常被各大新闻媒体引用,曾成功预测2008年经济危机。著有重磅畅销书《美元大崩溃》。

    安德鲁·希夫,金融服务行业深媒体与市场顾问,目前主要负责欧洲太平洋资本公司的传播与媒体管理。

    学什么?经济到底是如何发展的

    你是否好奇过这些问题:通货膨胀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中国要购买那么多的美国国债?经济危机又是怎么发生的?假如掌握一点经济学知识,对于这些看似复杂高深的问题,就可以不再人云亦云,而能形成独立的判断。 那么有没有一本书,能使初学者也可以理解经济运行的原理呢?

    《小岛经济学》就是一本深入浅出讲经济学的书。作者希夫兄弟用一个小岛上经济的产生、发展、繁荣、衰落的故事,串起了一系列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比如生产、消费、资本、金融、通货、就业、经济危机等等,用一个经济学“小白”都可以理解的方式,说明了“经济到底是如何发展的”这样一个大问题。

    你还会发现

    · 通货膨胀的根源是什么;

    · 什么是“金本位”;

    · 自由主义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差别。

    一、经济的另一种叙事

    我们中国人的经济学教育,其实很早就开始了。很多人都可以背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资本家的财富源于榨取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这是中学“政治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绝大部分中国人对经济的全部了解就是这些。

    我们读过《人类简史》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说法:人类最大的本事就是会讲故事。所谓“讲故事”,说得学术一点就是“叙事”,在后现代思潮中,“叙事”是个很重要的概念,比如我们上面说的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后现代的角度,也是一种对于经济的叙事。

    但对于一个事物,叙事并非只有一种,甚至可能无穷无尽,比如,“重农抑商”就是我国古代对社会宏观经济的一种叙事,韩非子在《五蠹(dù)》中,把工商业者比喻成国家的蛀虫,说他们粗制滥造,聚敛资财,囤积居奇,从农民身上牟取暴利。商鞅、荀子、李悝(kuī)、乃至范仲淹、李贽(zhì)等政治大家都持这个论调。

    在北宋初年,还把商人和大逆不道者的亲属、不孝、不悌,也就是不敬爱兄弟的人,以及还俗的僧人、道士并列,这些人都是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可以说,到鸦片战争前,重农抑商都是我国经济政策的主旋律,因而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就是小农经济,商品经济很不发达。

    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叙事”还真不是仅仅讲个故事那么简单,叙事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甚至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发展史都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小岛经济学》对于经济的另一种叙事。

    故事发生的这个小岛上,最开始只有三个人——艾伯、贝克和查理,生活既贫困又乏味。岛上只有一种产品,那就是海里的鱼,而且,只有一种鱼,每条鱼的大小也差不多,刚好够一个人吃一天。您别较真,我们说了,这就是一个故事,而且简化的设定是为了说明复杂的道理。

    话说岛上的这三个人生产力极度低下,每天只能跳到海里用手抓鱼,而且一天再怎么拼命也只能抓一条鱼。因此,在这个小岛上,没有存款,没有借贷,没有投资!所有的产出全都消费掉了。

    谁不想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呢?虽然好生活的标准往往说不清楚,但每个人似乎都能在不知道什么叫好生活的情况下去追求好的生活,艾伯也这么想。有一天,真让他想出了办法。他想,我可以制造一个捕鱼器,就叫它“渔网”吧,渔网可以提高生产率,以后就再也不会挨饿了!

    于是这天他没去捕鱼,忍饥挨饿,造出了第一张渔网。有了这个工具,艾伯提高了自己的生产力,他一天可以捕到两条鱼了!可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渔网,这是小岛上有史以来的第一件可以被称为“资本”的东西。因为生产超过了消费,所以产生了剩余,而产生了剩余也就可以存储起来,这就是“储蓄”。我们生产的东西越多,可以消费的东西就越多,生活也就越美好。

    所谓经济,就是努力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以尽可能满足人类的需求。而工具、资本以及创新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只要我们找到了生产人类所需物品的更好方式,经济就会增长。

    比如,贝克和查理也想提高生产率,于是,他们想到向艾伯借鱼,当天就可以不用出海,自己也能造出渔网,此后,再把鱼加倍还给艾伯,这样一来,我们现在称为“金融”的东西就诞生了。而且,整个岛的生产力由每天3条鱼变成了6条鱼,翻了一番。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有四点。

    第一,“贫富差距”并不总是坏事。艾伯通过借贷,最后获得了比贝克和查理更多的鱼,但贝克和查理的财富也增长了。这种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就叫做“帕累托累进”,它的基本规划是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平均主义者不能够接受这个概念,在他们的“叙事”中,“等贵贱、均贫富”才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常态。然而,如果不能容许一定程度的、合理的贫富差距,那么最开始靠忍饥挨饿创造了资本的艾伯将再也没有心气儿去创造和投资,社会经济无疑会走向停滞,到头来反而不会有“等贵贱、均贫富”,有的只能是“等贱、均贫”而已。

    第二,财富并不只是再分配的结果。在一些对经济规律不怎么了解的人看来,富人之所以致富,就是以某种手段抢走了穷人的钱。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把整个社会当做了一个赌场,你赢我的,或者我赢你的,但盘子里的钱就那么多,整个社会的财富不会增长,经济就是一场零和博弈,在博弈中,有的人成了资本家,有的人只能是雇佣工人。

    然而,果真是这样的话,社会财富就会停留在原始社会,至多是某个富人占有2条鱼,普通人占有1条鱼,穷人什么都没有,这显然是不符合经济增长规律的。

    第三,借贷的贡献大于慈善。至今仍有很多人把放贷者当成社会食利阶层,是所谓“社会寄生虫”。然而,正是艾伯的借贷行为使得贝克和查理同样获得了资本和财富的增长。假如我们要艾伯干脆去做慈善,把每天多捕到的鱼分给贝克和查理,结果怎样呢?贝克和查理很显然不会再有意愿去生产,而艾伯也会破产,即使不破产,因为缺乏激励,也早晚会放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纵然你富可敌国,倾尽家财分给穷人,能救得了多少人呢?能帮助他们多长时间呢?但假如你把钱用来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会有数不尽的人因此受益。

    第四,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成为资本家。虽然贝克和查理选择了向艾伯借贷来生产渔网,但是,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靠投资成为资本家。这是因为,成为资产者,靠组织企业来获得财富固然很有诱惑力,但是也承担着很大的风险。

    试想,如果艾伯开了一家公司,假如经营不善,他就绝不仅仅是失业的问题,他的投资将一去不复返。而如果贝克和查理只是为艾伯打工,即使公司破产,他们仍可以到其他公司去,损失远远小于艾伯。

    赤壁之战时,鲁肃有一句劝孙权的话,道理也是一样的:“吾等皆可降曹,唯主公不可降”。为什么呢?因为孙权投降,最多也就是封个候,与江南霸主的地位差太远了,更大的可能是候也封不成,而是直接找个借口杀了以绝后患。而下面的大臣则无所谓,到哪里都一样荣华富贵。

    所以,虽然我们不否认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雇佣和剥削关系,但有时候这种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

    二、货币那些事

    现在还是让我们继续小岛上发生的故事。

    生产力提高以后,不仅食物变得更加丰盛、人们的资本和闲暇也变多了,除了抓鱼,可以有时间和资本去做别的一些事。服饰变得更加美观、交通变得更加便捷,冲浪运动风靡起来。很快,关于岛上奢华生活的传说就流传到了其他岛屿,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移民蜂拥而至,更多的人又促成了更加多样化的经济。

    一些移民操作巨型捕鱼器;另外一些向原住民借来多余的鱼,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还有人利用贷款进入其他领域。岛上的食物和工具生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部分人不用直接从事生产也能生存,于是,服务业应运而生。

    然而,到此时为止,岛上实行的还是物物交换。交换过程繁琐,效率很低。制矛师可能需要厨师的服务,但厨师却不需要一支长矛,即便他们能各取所需,但到底多少顿饭能和一支长矛的价值相当呢?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因此,岛上需要新的交换物,这种交换物应该能用来交换任何物品、能被所有人接受。

    鉴于岛上的所有人都吃鱼,鱼就被指定为这种交换物。而这种交换物的现代名字,就是货币。很快,所有的工资和价格都开始用鱼计量,因为人们仍然假设每天需要吃一条鱼才能生存,所以一条鱼的价值是多少,所有人心里都有数。也就是说,岛上的价格体系和鱼的真实价格相关。

    此时的小岛货币经济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金本位”,也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所含黄金的重量形成比价关系。这种状态下是绝对不会有通货膨胀、当然也不会有通货紧缩的,因为一件东西值多少金币,就是值多少金币,国际汇率也是稳定的,炒汇无利可图。

    但是,“金本位”也有弊端,随着生产不断发展,人们所要求的也越来越多,而黄金的产量毕竟有限,渐渐就跟不上生产发展了。于是纸币就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在岛上,纸币被称为“鱼邦储备券”,背后的支撑是原来的真货币——“鱼”。储备券方便携带,而且不会变成臭鱼。然而,纸币的“坏处”也非常明显,最大的坏处是它造起来太容易了。尤其是对掌握了政权,把持了纸币发行权的人,不顾鱼的实际存储量,超发货币,是一种难以抵制的诱惑。似乎只需要开动印钞机,社会财富就会高速增长。

    纸币的发行量被货币学派认为是通货膨胀问题的根源。经济学上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平均物价=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速度÷社会的货物总量。一段时间内,一个社会的货物总量不会有太大改变,货币流通速度也基本稳定,所以,货币发行量就成了最重要的通胀指标。

    当今社会,各国基本上会维持一定的通胀率,用放水来刺激经济。但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这样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遗憾的是这种看法始终没有得到各国政府的足够重视。

    希夫兄弟指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于,几乎每个国家都期望自己的经济发展能够“多快好省”,而简单地靠发行货币刺激消费,拉动经济,比扎扎实实发展生产、增加储蓄,见效快多了,而这种行为带来的隐患也被自动忽略了。

    美元,也就是故事中的“鱼邦储备券”,对政治家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随着小岛经济不断扩张,各岛屿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世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全球化。

    小岛的住民发现,其实不需要踏踏实实发展生产,只需要不断付出储备券,向其他岛屿购买商品,一切就OK了。欠债虽多,也并不发愁,实在不行了适当时候让储备券贬值,很多债务就消失在空气中了。这也就是现实世界中我们说的“美元经济”的由来。

    今天,在美国,很难看到多少基础制造业,海外发展中国家替美国造好了商品,美国人付出美元。然而,当这些国家拿着赚到的美元想去美国买东西,却发现几乎买不到什么,因为美国不生产。

    本书作者希夫兄弟对这种畸形的国际经济生态很担忧,他们认为,拉动经济要靠生产,而不能只靠消费。追求更多是人类的本性,也许不是想要更多的东西,而是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乐趣、更多的选择,但是,人的欲望也随着生产的增长而增长。

    一个快要饿死的乞丐可能会想,我要是能得到一碗剩饭,我此生的欲望也就满足了,然而,等他真的得到了这碗饭,他就会想,要是能再有点菜就好了,之后他还会要求一碗汤、一套好的餐具、衣服、家具、房子、车子、妻子、孩子……

    同样,有了多余的鱼,小岛上的居民每天就可以比原来多吃一些鱼,他们的消费增长了,而他们的消费之所以增长,是因为经济增长了,经济增长靠生产来拉动。不少经济学家却认为,给老百姓更多的钱花就可以增加需求,但是这只会使人们花更多的钱购买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增加供给才能切实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因此“储蓄”比很多时髦经济学家想的更加重要,有了储蓄,才会有资本,才会有投资。

    希夫兄弟的这种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奥地利经济学派、自由主义学派、货币学派的思维方式,而相对的,受到政治家青睐这一派,就是鼎鼎大名的凯恩斯学派了。这两类经济思想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政府是否应该去干预经济。

    三、干预还是放任

    一开始,小岛上没有政府。因为岛上人少,都是老朋友,所以总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随着简单的社会发展成为更加复杂的社会,人们就不得不需要政府机构了。请注意,在希夫兄弟这样的自由主义者的叙事中,政府是维持社会健康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既然这代价不得不付,那显然就越小越好。所以,他们主张小政府,主张限制政府权力,是很自然的选择。

    然而,小政府也必然意味着政府能做的事情要少。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某些紧急时刻,政府权力太小,可能也要付出代价。因此,美国建国时期的元老汉密尔顿就主张政府权力要比较大。经济危机爆发时,很多人都确信政府需要更多权力,为了尽快摆脱危机,人们愿意牺牲一些自由。

    1929年,自美国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到1933年,罗斯福当选总统之后,开始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危机之后,凯恩斯主义一跃成为救世法宝。

    不过本书的作者认为,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国家过多地干预了经济运行,比如用通胀来刺激经济,罗斯福新政只是纠偏而已,本质上也是干预。彼得·希夫最强有力的证据就是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准确预测。

    他以小岛上的棚屋建设,比喻美国的房地产市场。

    岛上的银行认为,棚屋市场是低风险贷款对象,人们也对更大更好的棚屋有着迫切的需求。于是银行提供贷款,鼓励人们买房,政府为了显示公平,解除银行最后的顾虑,就成立了棚地美和棚利美两个半官方机构,对应的就是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为银行贷款提供担保。这样一来,银行放心了,大幅降低利率和贷款标准。

    本来,这是个好事。然而,宽松的信贷使得人们开始把棚屋当成了投资,其他岛屿的人也来投资,棚屋价格很快涨起来。见有利可图,棚地美和棚利美又推出了“棚屋置换”业务,允许棚屋所有者用更大数额的贷款替代棚屋原有的按揭。新贷款能够偿还旧贷款,借款人还可以赚到剩下的钱。

    这样一来,棚屋价格在一轮轮的炒作中飞速上涨,结果,大小投资者都认为棚屋市场已经达到顶峰,一些人决定抛售棚屋,赚取差价。但是,所有人都同时想到了这一点,岛上全是出售棚屋的人,却没人购买,这样一来,棚屋价格直线下降。此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拖欠贷款,放贷的银行即使收回棚屋,也难以弥补损失,最后,银行加上“两棚”相继破产,次级房贷危机爆发。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希夫兄弟和整个自由主义阵营的看法都是:仅仅保障竞争公平就好。虽然,历史、国情和文化的不同,可能难以断言这一主张与凯恩斯的看法哪个更合理,但是,把那些市场可以处理的事情交给市场,符合逻辑、符合人性,也已经被诸多历史经验所证明。

    总结

    以上就是《小岛经济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希夫兄弟站在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用一个小岛上发生的故事,说明了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货币发行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政府应该如何使用手中的权力。

    自由主义经济的理想,是在最小程度的政府监督下,依靠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来自主调节,实现公平秩序,凯恩斯主义则立足于国家调控,以避免市场失灵。二者在对经济危机的解释上,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但实际上,凯恩斯曾经对经济危机复苏之后该怎么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且他的答案竟然是尽快回到自由主义经济上去。

    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在争论哪种理论更合理之前,我们更应该先看看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最后要说的是,《小岛经济学》这本书是以美国的经济社会为基础进行的简化模拟,书中理论也可以解释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事件,但对于中国的国情的历史则不太适合,希望大家不要僵化地对号入座。

    《小岛经济学》金句: 经济学的本质是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财富满足人类需求。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牺牲长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o.181《小岛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mm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