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思维定势”的概念。意思是,人很容易变得思维僵化,一成不变。因为这样既节省大脑思考的能量,又不用承担变化带来的风险。
当我们试图改变一个人,就是强行把他拉出舒适区。他一定会与你对抗到底,来维护他的安全感。碰上这样的人,最好的做法不是正面交锋,而是敬而远之,去做好我们自己。
1900年,一个叫杰克·斯特宁的人,被联合国派往越南解决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出发之前,他向不少去过越南的同事请教。结果大家都说:不改变越南贫困的现状,营养不良的问题就解决不了。
还有人建议他,走走过场就行,没人能拿出解决方案。但杰克知道凡事没有绝对,不可能一个突破口都没有。他没有当面反驳同事,只身去了越南。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发现很多穷人家的孩子照样身体强壮。
而背后的原因,是妈妈们经常给孩子吃小鱼小虾和红薯叶。很快,他将这种饮食习惯推广,顺利解决了孩子营养不良的问题。整个过程,他没有试图改变任何人。
而是用具体的行动,向大家证明,遇到难题不妨换个思路试试。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被自己思维困住的人,没人能解开他头脑里的枷锁。
与他们交往的最好方式是:你保留你的看法就好,我不会改变你,你也不要影响我。不和头脑浅薄的人讲道理。小说《傲慢与偏见》中,有这样一段精彩桥段。
贝内特太太得知有个阔少爷,搬到了自己家附近,就催着丈夫贝内特先生带着女儿们上门拜访。她的想法很简单: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太太,而自己的五个女儿,又漂亮又有才华,总有一个会被看上。
但贝内特先生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有钱人的婚姻更复杂。除了样貌才华,双方必定更看重家境和教养。他不同意带着女儿们盲目上门,并试图说服妻子,把这事先放放。
但贝内特太太不依不饶,一会说丈夫毁了女儿们的幸福,一会又抱怨自己命苦,吵得贝内特先生心烦意乱。最后,他不得不抓紧逃走,一个人躲进书房找清静。
贝内特太太自己带着女儿们参加贵族舞会。大家表面上对她们彬彬有礼,可背地里却是各种议论和嘲讽。
有人说她们的衣服过时,还有人说她们靠祖产过活,迟早坐吃山空。结果,贝内特太太只能灰溜溜地带着女儿们回家。很认同一句话:认知,是人与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看待一件事,有人浮在表面,有人深究其理;有人一秒钟看透事情本质,有人一辈子都糊里糊涂。你见朋友盲目投资,告诉他风口已过,他却埋怨你太消极,只知道说丧气话。
你劝年轻人别玩手机,小心被“奶头乐”消磨生命,他说你活得太累太无趣。人与人之间,只有认知相当,才能聊到一块去。
作家吴军说:和见识浅薄的人讲道理,就是徒费口舌。人际交往的核心,除了感情交流,还有观点交换。无论何时,都别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一个头脑浅薄的人。
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曾说: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还会努力为自己的无知做出合理化解释。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人认知越低,越容易产生偏见,拒绝改变。
所以遇到认知低的人,默不作声地远离,是对彼此最好的成全。有认知差的人,注定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相交。
每个人都只能做自己的主人,相信自己可以作出相应的改变,才会迎来成功。每条道路都是自己选择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抱怨。
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