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幼升小孩子的教育问题,我的原则是清晰的:无论孩子处于什么成长阶段,都是家长的认知决定着孩子起跑线。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如果被周围人所左右,很容易将孩子的培养局限在脖子以上的部分:头脑的知识灌输。
没有学习动力的孩子,以逼、催的方式被动学习,是不会从学习中获得快乐的。
每一代人的学习动力和时代背景不可分割。八零后父母的学习动力就是“知识改变命运”,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境遇。可是八零后的孩子们零零后还能有这种动力吗?他们吃得饱,穿得暖,眼界开阔,环境不知优越了多少?他们不会再有通过知识改变境遇的内在需求,他们想获得更高层次的内心需求,被认可、被尊重、被需求的成就感。怎样用这些内心需求引导孩子学习,才是我们家长的认知有待提高的地方。家长的认知,不是报什么班,什么时候报班,而是我们的孩子未来需要什么他们想要实现什么。
需求就是动力。那怎么把未来的实现目标细化到当下的每个阶段呢?幼升小的孩子的特性是什么?他们不喜欢重复的东西,动力要靠兴趣引导。他们对世界的探索还在继续,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还是观察、发现、探索、创意、合作沟通,这种方式不能被替代,如果家长不对玩和学习做一个分界的定义,那么对于一个身心无限展开的孩子来说,玩就是学习,学习和玩一样。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发现诗词的雅,数学的简洁美,英语的沟通乐趣,画画的表达,音乐的震撼人心……所以,家长的认知是,学习的目的不应局限在课桌前,不是竞争,不是成绩前五,而是帮助孩子发现其中的乐趣,帮助孩子找到学习中的成就感。
无法逃避的责任。每个父母的愿望都是美好的,希望孩子的未来有个幸福的人生。但是,幸福是什么,不是家长想要的幸福,不是家长可以包办做到的,但是一定是家长传承给孩子的。在目标去确定的前提下,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使用的方式方法,正是家长心血的体现,是陪伴孩子最有意义的地方。这种传承是家长的焦虑、评判、怒骂还是对孩子的包容、尊重和内心的平和,是家长的认知应该做出的选择。
在我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我有幸接触了“亲密育儿”的理念,我认为对孩子的陪伴是从零岁就开始的。出生那一刻起是与他人生的第一次分离,但我、仍要以他所需要的方式时刻陪伴着,母乳一起睡觉、回应他的哭闹,等等。当我的第二个孩子快要出生时,也是老大即将要上小学的时候,我深刻的意识到,陪伴是我能给他们最好的礼物。现在,为了跟上哥哥的成长速度,我仍然不停的学习着,尽量让我的认知不局限在我曾经的体验。
教育要回归到孩子的全面发展,身心成长。各种课程可以作为锦上添花的条件,但是不能成为取代陪伴的理由。也许这就是我所能想到的让孩子的成长身心健康的真正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