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子的微言大义(三)

孔子的微言大义(三)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3-08-15 08:43 被阅读0次

管仲:人也

——《论语》学习之14-9-3

【原文】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白话】(有人向孔子)请教管仲如何。孔子说:“他是仁人啊。他削夺了伯氏家的骈邑三百户,伯氏只能吃粗饭,却至死没有怨言。”

【思考之六】简说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四次谈到管仲,看来对管仲的评论,在孔门师徒中是一个讨论热烈的话题。孔子两次说管仲“仁”,一次说“人也”,一次说管仲“器小”“不知礼”。对管仲,孔子似乎是既有所肯定,亦有所否定。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居然肯定作为法家肇始者的管仲,且称他“仁”,岂不是令人困惑?那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管仲(约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姜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尊称为“仲父”。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谥号为敬。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的言论和思想记录在《管子》一书中,今存76篇。我们熟知的一句话就是出自《管子·牧民》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司马迁评价:“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恒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蜀汉名相诸葛亮,未出茅庐时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

【思考之七】孔子为什么称管仲“人也”?

在这里,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很独特。他肯定管仲是个“人”(人也)。我们今天很少这样评价别人,但做负面评价时常常会用“不是人”(非人)的说法。由此可见,“人也”的评价带有肯定、赞许的意味。

人:人物的人,也通仁德的“仁”,表示管仲是仁人。蕅益大师曰:“‘人也’,犹言‘仁也’,可知‘不仁’即‘非人’。使怨家无怒言,非仁者感化之深不能也。”张栻曰:“凡夫子之称管仲,皆举事以言之。圣人抑扬之意,固亦可见。”又:“‘人也’云者,举其夺邑而人不怨,则可见其为政之得宜也。”

孔子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管仲剥夺了伯氏在骈地的封邑三百户,伯氏因此穷得只能吃粗糙的饭食,但一直到死对管仲也没有怨言。伯氏:齐国的大夫。论语义疏》:“伯氏名偃,大夫。时伯氏有罪,管仲相齐,削夺伯氏之地三百家也。”郑汝谐曰:“夺邑不当其罪,而能不怨,则受夺者为贤;夺邑而当其罪,能使人不怨,则夺之者为贤。”

伯氏因管仲而失去采邑,陷入贫困,但却不怨恨管仲,足见管仲在处理这件事时有理有据、有水平。这与《孟子·尽心上》中“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可以说是同一境界了。孟子还说过“仁者,人也”,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说管仲“人也”也是称赞其是“仁者”。这与后面讲“如其仁”一致的。这已经是很高的评价了。

在《八佾篇》中,孔子专门批评过管仲“器小”“不知礼”,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本篇第17、18两章,孔子和子路、子贡讨论管仲时,又夸他“九合诸侯,不以兵车”“霸诸侯,一匡天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天下的秩序,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福祉。

为什么孔子称颂管仲是仁呢?刘宗周曰:“若夫主春秋二百年来之运会,则管仲一人而已。仲之尊周室、攘夷狄,以其君伯天下,即桓公夺伯氏骈邑以与管仲,没齿无怨言,而知仲之功真有以服天下后世之心也。仲,真人杰也哉,以视子西功罪不两立者也,以视子产加人一等,瞠乎后矣。夫子此言春秋人物之权衡乎?”康有为曰:“管仲真有存中国之功,虽夺人邑而人不怨言,功业高深,可为一世之伟人也。孔子极重事功,累称管仲,极词赞叹。又曰:盖仁莫大于博爱,祸莫大于兵戎。天下止兵,列国君民皆同乐生,功莫大焉,故孔子再三叹美其仁。”管仲的伟大在于出于仁心、执政公正,“罚而不怨”是执政者的一种很高的境界,执政者不能是一味的好好先生,必须持正守平,坚持法则,做一位真正的仁者,正如江谦先生说:使怨家无怒言,非仁者感化之深不能也。

从这一章可以看出,孔子对人的评价,既重其才,又重其德;既重其能,又重其绩。对于子产,主要肯定其德行、贡献;对于管仲,主要肯定其才能、贡献;而对于德才均有不足之处的子西则不予置评(持否定意见)。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人的评价是比较全面客观的。但与才能和业绩相比,孔子无疑更看重人的德行。对于德行不足而才能突出的人,他虽然给予比较正面的评价,指出其缺点时也毫不留情。

有趣的是,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Ⅰ卷作文试题,就出了与管仲相关的试题。

相关文章

  • 《论语·子路第十三》07:为什么要强调“君臣父子”

    《论语·子路第十三》07:为什么要强调“君臣父子”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这段话,最具孔子气象——微言大义...

  • 20200908教育日知录:“礼”的别用

    20200908教育日知录:“礼”的别用 一、一直在研读孔子的《论语》,所谓微言大义,越是琢磨,越是觉出意味深长。...

  • 克与杀|《春秋公羊传》

    (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 《春秋》为儒家五经之首,是孔子“微言大义”的传世之作,借对历史的“异...

  •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理解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 理解:孔子这两句话直接了解有微言大义,但是直戳重点之价值。我理解到的是,吃不用追求吃...

  • 微言大义

    微言大义 ...

  • 如何评价传统?

    如何评价传统? 中国自两汉以来,有古今经学之争,今文学以孔子为政治家,以《六经》为政治之说,微言大义,目的是功利的...

  • 《郑伯克段于鄢》什么叫做把你捧得高高的,摔得惨惨的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中的一句,我们都知道孔子写《春秋》那都是微言大义,只有在《左传》中能看到一个详细的故事。...

  • 《论语》为政篇(二)

    【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的微言大义,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 众生需敬畏

    司马迁是宗法礼教的玩具。先有孔子微言大义著成《春秋》,后有司马迁呕心沥血罄出《史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

  • 阅读笔记4月4日

    1.《春秋》的“微言大义”从何而来? 熊大的总结 (1)《春秋》的“微言大义”并不是从它自身而来。(来自《公羊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的微言大义(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scmdtx.html